【地评线】河声丨跨越山海的“豫”约,两岸青春融合发展

2025年08月05日11:52

来源:大河网

随着2025“河南省两岸青年交流月”活动暨“海峡两岸青少年跆拳道交流赛”在郑州拉开帷幕,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之约正在开启。8月2日,近500位台胞赴豫,参与文化研习、体育竞技等交流活动,一场文化与情感的深度交融之旅,燃动起两岸关系发展的蓬勃活力,这不仅是豫台青年的“豫”见,更是两岸青春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溯源千年华夏根,共筑两岸精神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在这次交流月活动中,两岸青年以文化研习为桥梁,探寻着共同的根脉。从古老的中原文化到独特的台湾民俗,从舞龙舞狮的热烈到国标舞的优雅,每一个文化符号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两岸青年心灵相通的大门。就像那太极拳,一招一式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两岸青年一同习练,在刚柔并济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的共鸣,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让两岸青年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文化共鸣,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让两岸青年的心越靠越近,为两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青春力量,是融合发展的“引擎”。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先锋力量。从文化认同到发展共识,青年需要什么?过去的交流,常停留在“文化体验”层面——看看古迹、尝尝小吃、拍拍合照。但今天的台湾青年更关心:这里有没有我的发展机会?河南的答案很明确:不仅有文化研习,还有前沿科技、实习就业的深度对接。这种转变,恰恰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岸融合发展”理念——不仅要走近,更要“走进”;不仅要交流,更要交心。当台湾青年发现,河南不仅是老家,更是创业热土,两岸的融合才真正有了持久动力。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两岸青年正以青春之名,书写着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正如参加活动的台湾青年所言,任何人为的阻挡破坏,都无法改变两岸青年亲情与友情的自然交流来往,“因为我们同气连枝,血脉相同”。

创新表达,是交流互动的“催化剂”。短视频里的“新家书”,Z世代如何定义“两岸一家亲”?老一辈的“两岸一家亲”,靠的是乡音乡愁;而Z世代的“一家亲”,靠的是短视频、电竞、街舞这些共同语言。在数字化时代,创新表达成为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这次交流月活动推出的第二届“两岸青年看河南”短视频大赛,就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打破了传统交流的局限,让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有趣。让台湾青年用镜头记录真实的河南——不是教科书里的“厚重历史”,而是活力四射的现代风貌。这种表达,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台青所说:“以前觉得大陆很‘远’,现在发现,抖音上的河南和我高雄的日常,其实没什么不同。”

八年之约,从活动到平台,河南做对了什么?自2017年创办以来,八年的坚持,让交流从走亲戚变成了“共打拼”。最初的交流月,或许更多是文化观光、技艺切磋;如今再看,水利建设研讨、前沿科技对接、实习就业洽谈,越来越多务实的内容走进了议程。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当台湾青年不仅能看懂清明上河图,还能参与河南新能源企业的技术攻关;当豫台学子不只共跳一支舞,还能组队角逐创新创业大赛,这种融合就跳出了“文化打卡”的浅层次,扎进了“共同发展”的土壤里。河南两岸青年交流月已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它不满足于“今年热闹,明年冷清”,而是通过实习就业对接、长期合作机制,让台湾青年“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种“平台思维”,正是两岸交流升级的关键——让每一次相遇,都成为下一次合作的起点。有位台青说,第一次来河南是看古迹,现在来是谈项目,“以前觉得这里是历史课本里的故事,现在知道这里也是逐梦的舞台”。这话里藏着深意:青春的融合,既要守得住文化根脉,更要看得见未来机遇。

青春没有海峡,未来不分你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一直以来,青年都是两岸命运与共的见证者、书写者。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回望历史,两岸同胞以青春之姿投身民族救亡,写就壮烈史诗。两岸关系的未来,不在谈判桌上,而在这些年轻人的笑声里。当他们一起跳街舞、拍短视频、切磋跆拳道时,所谓的“两岸问题”,早已被青春的热情融化。河南的实践告诉我们:融合不是“硬凑”,而是让青年自然“玩”在一起;认同不是灌输,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原来我们本就血脉相连,未来更应携手同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