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火中取栗的宗馥莉:家族企业权力交接的时代镜像

2025年08月05日18:34

来源:大河网

8月1日,香港法院就宗庆后家族相关信托纠纷作出裁定:冻结涉事账户资产直至内地法院作出最终裁决。目前账户余额约18亿美元。据公开信息显示,该案源于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三人主张根据父亲宗庆后手写指示设立每人7亿美元的信托,而宗馥莉对相关文件的签署及账户资金处置存在异议。

这一裁决结果为这场家族企业继承权纠纷增添了新的变量,也再次将“创始人退场后如何实现权力平稳交接”这一命题推向公众视野。

一、制度设计:家族传承的第一道防线

无论是百年家族企业的代际更迭,还是历史上王室权力的传承,“如何在制度设计与人性博弈中找到平衡”始终是跨越时空的共同挑战。宗馥莉所处的困境,恰是这一“周期律”的当代缩影。

“富不过三代”的担忧,促使古今中外的家族企业不断探索传承制度的最优解。清代胡开文墨业的案例颇具启示:创始人胡天注去世后,家族财产按“诸子均分”传统分为八份,但墨业经营权仅由次子与七子继承,其余子嗣仅获资本份额而不参与经营。这种“分产不分业”的模式,既兼顾了传统伦理,又确保了经营核心的稳定性,最终实现了六代传承。

从公开信息看,宗庆后对娃哈哈的传承布局似乎也遵循了“核心权力集中”的逻辑——将产业经营主导权向长女宗馥莉过渡。这种安排在家族企业中并不罕见:通过明确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边界,减少内部分裂风险。但制度的效力往往需要时间检验,当潜在的利益相关方提出权利主张时,即便是精心设计的框架也可能面临考验。此次信托纠纷的核心争议点,正是不同主体对“传承约定”的理解差异,这也印证了“制度设计需预留弹性空间”的必要性。

二、利益博弈:人性在权力场中的多面性

三位“诉讼人”2024年12月同时向杭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他们要求确认,对宗馥莉继承其父宗庆后持有的娃哈哈集团29.4%股权的继承权是否成立。

家族企业的传承从来不止于制度,更绕不开复杂的人性与利益考量。此次纠纷中,三位诉讼人主张对信托资产的合法权利,而宗馥莉则通过自身行动表达了不同立场。双方的分歧背后,是家族成员对“公平”“合理”的不同定义——有人追求资产分配的对等,有人更看重企业控制权的完整。

历史上类似的博弈从未停歇。《资治通鉴》中“三家分晋”的故事便揭示了利益格局的微妙性:智伯向韩、魏索要土地时,谋士任章提出“欲取之必先予之”,通过暂时妥协促成联盟,最终逆转局势。这一案例并非暗示“贪婪”,而是说明:在多方角力中,每个参与者的选择都是对自身利益与风险的权衡。放到当代家族企业中,这种权衡可能表现为对股权的争夺、对经营决策的干预,或是对历史承诺的重新解读。

三、破局之道:危局中的选择与代价

1991年“贺岁”电影《过年》中,程老爷子面对子女在年夜饭桌上争夺财产的场景,伤心地将缝在棉衣里打工带回的八千块“大团结”放在盘中端上了桌,以沉默表达失望,最后年夜饭不欢而散。这个片段与当下的纠纷形成一种隐喻:当家族温情让位于利益算计,“掀桌”或许是无奈的自保,却也可能让局面彻底失控。宗馥莉的决策究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棋,还是“两败俱伤”的开端,目前尚难定论。

面对僵局,宗馥莉的选择可以解读为“掀桌式防御”——拒绝签署文件并转移资金,以激烈方式暂停了原有流程。这种做法固然引发争议,却也折射出家族企业继承者的共性困境:内有家族元老的期待,外有市场对“稳定”的要求,任何决策都可能牵动多方神经。

当然,商业传承不同于政治夺权,宗馥莉的破局更需兼顾企业稳定与家族和解,这正是当代继承者面临的特殊挑战。回望历史,齐桓公在与公子纠的继位之争中,通过“诈死”迷惑对手、快速归国夺位,展现了“核心资源控制+外部联盟”的破局智慧。但每个时代环境不同,家族企业的传承更涉及品牌声誉、员工稳定等多重责任,这意味着宗馥莉的每一步都需兼顾“破局”与“维稳”的平衡。

据统计,国内家族企业中仅30%能传到第二代。这场纠纷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资产分配,更可能成为观察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的典型样本。如何在坚守原则与灵活妥协中找到出路,如何让企业利益超越个人恩怨,将是宗馥莉及更多“企二代”需要回答的命题。事件的后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小东)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