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拓展文化空间,让文化惠民触手可及

2025年08月05日20:06

来源:大河网

成都温江区依托24小时“留灯书屋”开办“留位艺术夜校”,湖北潜江“播动潜江文化驿站”集直播培训与实践、社区阅读、文创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将农家书屋作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加强书屋日常管理,让农家书屋成为乡村的“文化粮仓”,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年均举办600多场文化活动……遍布城乡的文化新地标,见证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聚民心、惠民生,不断向深层推进的坚实足迹。

这些散落在城乡肌理中的文化新地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革新,更是文化惠民理念的生动实践。当文化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功能转向多元服务,百姓的精神文化获得感正随之不断提升,这正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鲜活注脚。

拓展文化空间,首在打破壁垒,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传统文化场所往往受限于时间与空间的边界,而新时代的文化空间正以无处不在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成都温江区的24 小时留灯书屋,用一盏长明灯光破解“白天上班、晚上闭馆”的服务时差;潜江文化驿站将直播培训、社区阅读、文创展示等功能融于一炉,让文化空间成为连接数字时代与在地文化的桥梁;许昌建安区的农家书屋不再是摆设,通过规范管理让农技书籍、文学经典真正走进农户的生产生活。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文化惠民不能等客上门,而要主动叩响百姓的家门。当文化空间从固定场馆变为流动服务站,从朝九晚五变为按需供给,文化服务才能真正实现零距离。

拓展文化空间,要在功能融合,让文化需求各得其所。不同群体的文化诉求千差万别,单一化的文化供给早已难以满足多元需求。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的转型颇具启示:这个位于市中心的老院落年均举办600多场活动,既有面向老年人的书法课,也有吸引年轻人的脱口秀,既保留着京味文化的底色,又注入现代艺术的活力。这种一院多能 的模式,恰是文化空间功能融合的典范。在浙江杭州,城市书房嵌入菜市场、地铁站,让市民买菜途中能读上几页书;在广东东莞,工业遗址变身文化创意园,老厂房里既展陈着工业记忆,也举办着先锋戏剧。文化空间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像多棱镜一样,折射出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拓展文化空间,更在激活参与,让文化惠民从“送文化”变为“种文化”。文化的根脉在群众之中,只有让百姓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文化空间才能真正活起来。潜江文化驿站的直播培训,不仅教会村民用镜头记录生活,更让他们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许昌农家书屋开展的农民读书会,让种地能手走上讲台分享经验,让书本知识与田间智慧碰撞出火花;成都留灯书屋的“深夜故事会”,由读者轮流主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讲述者。这些实践揭示了文化惠民的深层逻辑:文化不是单向输送的产品,而是群众共同参与的“创造”。当文化空间成为培育本土文化人才的土壤,当普通百姓拿起话筒、画笔、镜头,文化的种子便会在城乡大地生根发芽,结出属于大众的精神果实。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够不够”到“精不精”,文化空间的拓展之路,正是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升级的缩影。这些散布在街巷里弄、田间地头的文化地标,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文化穴位,疏通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毛细血管,让文化的滋养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留灯书屋的灯光照亮晚归者的路,当农家书屋的笑声传出窗棂,当文化驿站的镜头对准烟火人间,我们便能真切感受到:文化空间的每一次拓展,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都是在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根基。这,正是文化惠民最深厚的力量所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翠)

责编:赵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