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迎战“烤”验 河南科技抗旱硬招保粮

2025年08月06日15:23

来源:大河网

近日,河南的旱情冲上热搜,牵动着许多人的心。7月以来,河南持续晴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驻马店、周口、商丘、信阳等地部分站点,连续超过30天没有有效降雨。面对严重旱情,河南以科技为犁,在干旱的大地上耕耘出一套“气象先行—数据驱动—系统协同”的现代治水方案,将传统农业的被动抗旱升级为一场主动应对气候风险的现代化实践。

抗旱保秋,关键在于“预”字当头。河南省气象部门紧盯天气系统演变形势,精准预报降水趋势,为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省气象局的数值预报系统堪比“云图导航”,能将降水趋势精确到乡镇级,8月5日漯河的人工增雨,就是瞅准云系移动轨迹的精准出击。每日推送的“抗旱指数”成为农户的“农事指南”,商丘棉农收到高温预警后选择早晚喷水,南阳花生户了解到土壤缺水信息后及时灌溉。这些带温度的数据,让气象服务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抗旱利器。这种“气象先行”的防灾思路,正是现代应急管理的精髓所在。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抗旱工作必须建立在精准的气象预测基础上。当人工增雨作业能够根据云层条件精确实施,当灌溉调度可以依据土壤墒情数据动态调整,传统农业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8月4日,扶沟县城郊乡河南省提质增产研究院内智能化的节水机器在为花生喷灌。谷志方 摄

科技在此次抗旱行动中扮演关键角色。在信阳市固始县洪埠乡桃花村,河南移动信阳分公司打造的“5G+AI”数智农田管理体系大显身手。5G智能灌溉系统依据温度、秧苗生长速度和浇灌间隔,自动开启喷灌,实现精准灌溉,既省人力成本,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植保无人机穿梭稻田,喷施叶面肥、防治病虫害,为农作物生长筑牢防护网。科技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大幅提升抗旱保秋能力。

科学抗旱体现在资源调度的系统性上。河南统筹115万眼机井,在驻马店、周口等旱情严重地区增打应急井1.29万眼,“点面结合”的策略彰显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思维。现代农业抗旱不再是简单的“多打井、多浇水”,而是通过沟渠连通工程构建抗旱排涝双功能体系,依托农机服务中心储备应急排涝机械,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弹性系统,这与数字经济时代的网络化、协同化特征相契合。2.6亿元财政资金精准投放,同样基于旱情监测数据和作物需水模型计算,体现“数据说话”的科学决策。

抗旱保秋是关乎粮食安全的硬仗,河南通过科技赋能、精准气象服务、科学农业指导及多部门协同,打出科学精准的抗旱“组合拳”。每一项举措都为秋粮丰收添保障,相信在科学施策引领下,河南定能战胜旱情,守护好“中原粮仓”。

抗旱保秋的河南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被动应对不如主动防控,经验判断不如数据驱动,单打独斗不如系统协同。18个秋粮工作指导组和9个抗旱督导组穿行于田间地头,搭建起连接实验室与农田、政府与农户、数据与行动的桥梁。这座桥梁,正是现代农业治理体系的缩影。

抗旱保秋不仅关乎今年秋粮收成,更是对农业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验。当科学精神融入每一个抗旱决策,精准施策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即便面对更严峻的气候挑战,中国人也能端稳自己的饭碗。这场持续的抗旱行动证明,在人与自然的长久博弈中,尊重规律、善用科技、系统谋划者终将赢得主动。(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张忠德)

微信图片_20250902104607_393_52.jpg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