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那只被分食的鸡:法律与人情的共舞

2025年08月06日20:15

来源:大河网

8月6日,话题#夫妻离婚分鸡多出一只被判吃掉再离# 冲上热搜。据报道,在一起离婚财产分割案中。双方争议的焦点不是房产存款,而是共同饲养的53只家禽:29只鸡、22只鹅和2只鸭子。分割的难度在于,家禽大小不均,并且还是单数。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双方同意平均分配后再将单出的一只鸡作为散伙饭煮了一起吃。

一锅鸡汤下肚,恩怨也随之消解。这场充满乡土智慧的调解,看似处理的是家长里短的琐事,实则折射出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大命题——法律如何既有刚性,又不失温度?

在很多人眼里,法律是冰冷的条文,是严肃的判决,是黑白分明的对错。可现实生活往往更复杂,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财产分割的难点有时不是算不清账,而是如何衡量那些“活物”的价值。如果硬要按只平分,看似公平,实则可能伤了人心。

法官的智慧在于,没有生搬硬套法律条文,而是用乡土逻辑解决问题:鹅按大小折算,鸡按公母搭配,最后多出的一只,干脆煮了一起吃。这种处理方式,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公平合理”的原则,又照顾到了农村生活的实际。法律在这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生活的常识。

这锅鸡汤,喝的不只是味道,更是一种“仪式感”。在中国乡土社会,饮食从来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是承载着情感与记忆。满月酒、婚宴、丧饭,人生的重要节点都离不开一顿饭。法官提议的这顿“散伙饭”,恰恰暗合了这种文化心理——通过共食一只鸡,双方从“夫妻”变“路人”的过渡变得不那么尖锐,甚至还能在热汤氤氲中想起曾经的美好。

这种调解方式,比一纸冷冰冰的判决更有效。城市里的离婚案,法官判完房产分割,双方可能老死不相往来;而在这里,男方接受调解后,主动送女方回家。法律的最高境界,或许不是“判得漂亮”,而是“解得彻底”。

这起“分鸡案”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展现了中国司法的另一种可能:法律不必总是正襟危坐,它也可以蹲在田间地头,和老百姓聊聊天、算算账。“分鸡案”留下的不仅是一纸调解书,更是一册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录:最高明的司法,是将刚性条文文火慢炖进生活的陶瓮,让当事人在氤氲热气中,亲自品味公平的醇厚。

今天的中国,城乡差异仍然存在,司法实践也需要因地制宜。在农村,法官或许得懂点“禽畜经”;在城市,调解离婚纠纷时,可能得考虑宠物的“抚养权”、祖传字画的“情感价值”。法律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能否贴近普通人的生活逻辑,能否在维护公平的同时,也抚平人心的褶皱。

法治中国的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官、律师、调解员们具备“生活智慧”。当法律能读懂一只鸡在农村家庭中的多重意义——是财产,是生计,更是共同劳作的见证,那么,正义的实现就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一碗有温度的鸡汤。

好的司法,或许就该像这锅鸡汤——撇去浮沫,沉淀下来的,是最本真的鲜甜。(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