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玉米抽雄吐丝、花生结荚膨果的关键期遭遇“卡脖子旱”,河南大地正经历一场关乎国家粮仓的严峻考验。作为贡献全国10%秋粮的农业大省,河南的每一株作物都牵动着粮食安全的神经。旱情汛情叠加之下,我们既需直面挑战,更应看到:在“全国一盘棋”的统筹下,科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抗旱保秋战场,为这场保卫战注入强大信心与科学动能。
打好抗旱主动仗,关键在于变“被动应对”为“风险预控”。现代气象科技已构筑起洞察旱情发展的“千里眼”。风云气象卫星持续监测土壤墒情与植被指数,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型可提前7~10天预警干旱发展趋势,为决策抢出黄金窗口期。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风险预警,正是基于这些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进行干旱风险分级,精准指导灌溉资源投放。当抗旱行动跑在旱情恶化之前,我们便掌握了战略主动。
科学决策的核心,在于资源调配的时空优化。面对“北旱南涝”的复杂形势,全国水利“一盘棋”调度机制高效运转。通过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协调,自6月7日以来,先后3次逐步将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调整至900立方米每秒、1100立方米每秒、1300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田灌溉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为做好夏播夏种工作提供了有力灌溉用水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平顶山、许昌等受旱城市得以补充水源。在田间,智能配水系统正发挥关键作用,按需配水,运用信息化平台结合田间监测,动态匹配作物需水,变“漫灌”为“滴灌”;错峰轮灌,依据作物生长阶段优化输水时序,减少输送损耗;闸群联动,远程或人工相结合,调控关键闸门,破解“上游饱、下游旱”难题,确保水流高效直达田间。这种“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的科技协同,正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抗旱效能的生动写照。
高科技抗旱的突破点,更在于节水增效技术的规模化落地。在豫中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自动指针式喷灌机如巨型时针缓缓旋转,水珠均匀洒向玉米田;埋在地下的滴灌带则让花生在根系深处“细酌慢饮”,较传统漫灌节水四到六成。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分析土壤状况,实现智慧灌溉、精准施肥,既解旱情又促增产。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自动气象站等多源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模型,显著提升了作物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灾害监测的精度。这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田,正将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向新高度。
极端天气常态化背景下,人工影响天气成为应急抗旱的“科技奇兵”。河南气象部门依托雷达组网实时捕捉可作业云层,紧盯天气系统演变形势和降水趋势,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安全、科学、高效组织人工增雨作业,每一次成功增雨背后,是云水资源评估、作业条件预测、空地协同指挥的科技链条高效运转,为干渴的土地送去“及时雨”。
抗旱保秋是与时间的赛跑,更是智慧与自然的较量。当卫星在天际巡弋、数据在云端奔流、水滴在根脉穿行,科技力量正重新定义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河南的实践印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托“全国一盘棋”的资源调配优势与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我们有能力将旱灾影响降至最低。这场秋粮保卫战不仅关乎今岁丰收,更在淬炼中国农业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它向世界证明,当亿万农民的手与最前沿的科技力量紧握,再严峻的旱魔也无法撼动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定根基。
每一株挺过旱情的作物,都是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的宣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