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菜场变市集,烟火里的人间正道

2025年08月07日11:42

来源:大河网

据报道,最近,江苏一批菜场改造成的市集正火得发烫:南京好邻里市集靠“好吃不贵”留住上班族,苏州彩香菜市场用“老味道+新服务”聚起三代人,连新加坡“小贩中心”都成了它们的“参考模板”。这些藏在社区里的市集,没有网红商场的华丽装修,却用最接地气的烟火气,焐热了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

菜场变市集,表面看是“旧貌换新颜”,内核却是城市治理逻辑的悄然转身。过去提到菜场改造,总有人盯着“高端化”“商业化”,恨不能把菜场改成咖啡馆、精品店,结果把最该留住的老百姓的“胃”和“心”都丢了。但江苏这些市集偏不——它们把“烟火气”当宝贝,却没惯着“脏乱差”;把“便民”当主线,却没放弃“规范”。好邻里市集学新加坡“小贩中心”,却没照搬组屋区的模式,反而在菜场里辟出美食区、生鲜区、健身区,让“吃饭+买菜+遛娃”一站式搞定;彩香菜市场保留着“彩香蛋饼”“承强饮食”这些老摊贩,却给他们统一工装、明厨亮灶,连食材都能溯源。这不是简单的“装修升级”,而是摸准了老百姓的需求:上班族要快而实惠,老人要近而熟悉,孩子要玩而有伴——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烟火气才不会散。

更动人的是,这些市集让“小贩”从“流动摊点”变成了“城市主人”。过去,街头小贩总像“游击队员”,今天被城管劝离,明天被物业驱赶,生意做得提心吊胆;如今进了市集,他们有了固定档口,不用再跟城管“躲猫猫”,还能借着市集的客流和平台,把“独门手艺”变成“金字招牌”。南京好邻里的“李记豆花”,老板曹治龙从街头摆摊到有了自己的分店,靠的是市集提供的稳定场所和规范管理;苏州彩香的“承强饮食”,师傅带出徒弟开了110多家连锁店,靠的是市集攒下的口碑和人气。这些小贩的故事里,藏着城市治理最朴素的道理:所谓“管理”,不是把小商小贩“管走”,而是给他们“撑腰”;所谓“服务”,不是建多漂亮的商场,而是让卖煎饼的阿姨、做豆花的师傅,能在城市里有尊严地扎根。

往深里说,这些“火出圈”的市集,其实是对“城市到底为谁而建”的回答。现在很多城市爱建“网红地标”,却常常忽略:真正的城市活力,不在玻璃幕墙的高楼里,而在楼下菜市场的锅碗瓢盆间;真正的“人间烟火”,不是刻意营造的“打卡点”,而是老百姓每天早上买碗豆浆、中午吃份锅贴、傍晚接孩子时顺道买把青菜的日常。江苏的市集聪明就聪明在,它们没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菜场还是那个菜场,卖菜的阿婆没走远;市集又不是那个菜场,多了儿童游乐区、便民服务点,连空调都装得足足的。这种“守得住根,接得住新”的智慧,恰恰是当下城市更新最需要的。

有人说,菜场是城市的“胃”。那这些变身的市集,就是城市的“良心”——它们用最实在的改造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治理,不在多宏大的规划里,而在一碗热乎的馄饨里,在一碟新鲜的豆花里,在小贩们踏实的安全感里,在居民们满足的笑脸里。当城市愿意蹲下来,听听卖煎饼的阿姨想什么、接孩子的老人要什么,烟火气里自然就能长出最动人的“人间正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