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干部“蒸发”八年 当警醒“真空式管理”

2025年08月07日11:42

来源:大河网

一则寻人公告激起千层浪。8月1日,陕西城固县三合镇政府登报寻人,对象竟是八年前擅自离岗至今杳无音信的干部鲁某强。八年时光,足以让幼苗成材,却未能让一个基层单位寻回自己的干部。这纸公告看似程序合规,却如一面“凸透镜”,照见了人事管理链条上令人惊心的断层。

从时间线上看,鲁某强的“蒸发”恰逢2016年底机构改革节点。农技站从县级部门划转至镇政府管理,本该严丝合缝的交接却在现实中裂开了口子:县里以为人已移交,镇里却从未见其到岗。两个管理主体之间,鲁某强如一滴水落入官僚体系的缝隙,悄然消失。八年间,“以各种方式联系未果”成了最苍白的注脚,直至登报寻人成为最后的无奈。人事交接的“三不管地带”,成就了长期离岗的“温床”。

登报之举,与其说是履职尽责,不如说是日常监管失效后的被动补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连续旷工15日或年累计30日即可解聘。而鲁某强旷工八年,累计约2000个工作日,早已将制度红线碾得粉碎。规章高悬于墙,却未能化作日常监督的利刃。若日常考勤严格落实到位,何至于让“暂时失联”滚雪球般演变为“八年蒸发”?迟来的公告恰似一记警钟,撞响了末端监管的麻痹。

更深层的病灶,在于纪律意识的集体松懈。八年光阴,竟无人追问一名公职人员的行踪轨迹,这折射出令人心悸的组织麻木。古人警示“堤溃蚁穴”,纪律防线的崩塌往往始于毫末。当离岗初现端倪时,若监督的神经能敏锐触动,问责的齿轮能及时咬合,又怎会放任“数日未归”在制度的裂缝中膨胀为“八年失踪”?纪律的威严,正是在这一次次“无人过问”的沉默中悄然销蚀。

制度一旦留白,人性的懈怠便如藤蔓般悄然滋生。鲁某强事件虽属极端,却非孤立的异象。它映照出某些地方干部管理生态的沉疴:责任边界如雾里看花,日常监督似有实无,纪律执行绵软无力。“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当“偶尔脱岗”无需代价,“长期消失”不被察觉,组织纪律的刚性便在温水煮蛙中化为无形。这般环境下,个别干部由“小隙”滑向“大溃”的轨迹,几乎成为可以预见的惯性。

治理干部“真空式管理”,刻不容缓。首要在于厘清责任链条,堵住“三不管”漏洞。机构改革中的人事划转,必须建立“移交清单+到岗确认+定期复核”的闭环机制,让每一名干部的管理责任清晰烙印在具体岗位、具体人头,杜绝责任在流转中蒸发。关键在于激活监督末梢,变被动为主动。将数字化监管嵌入日常肌理,让考勤数据、在岗状态、工作轨迹成为动态监测的“晴雨表”。异常波动当触发预警,及时核查,使“鲁某强式失踪”在萌芽期便无处遁形。根本在于重铸纪律刚性,让制度“长牙带电”。对擅离职守、隐瞒行踪的行为必须“零容忍”,严格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党纪国法“亮剑”,视情节予以诫勉、调岗乃至免职、解聘。唯有让纪律成为高悬利剑,而非尘封钝器,方能震慑“庸懒散”。

一则公告,一声警钟。寻人公告终会过期,但其中教训必须长鸣——干部管理,重在扫除“真空”状态、扎紧制度篱笆。唯有让监督如影随形,让责任环环相扣,让纪律威严肃立,方能使每一位公职人员在组织的视野中清晰履职,不负人民所托。(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