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免去的学费,拾起的尊严

2025年08月07日21:40

来源:大河网

秋日里,北京朝阳区林女士凝望着缴费单上“免除”的字样,指尖轻轻抚过女儿书包上跳跃的卡通图案;云南山村,阿朵母亲在领取免费入园通知书前,用肥皂一遍遍搓洗粗糙的双手。这样的场景,我们很快就会看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8月7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这次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适龄儿童,也就是说,既包括公办幼儿园,也包括民办幼儿园,既包括城市幼儿园,也包括乡村幼儿园,让所有在园就读的大班儿童都能够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

免除的学费,解开的不仅是家庭账本上紧锁的眉头。1200元对县城劳动者是半月薪金,对山区家庭更是整季学习用品的开支。当财政力量首次全面覆盖学前教育,200亿投入不只是减轻1200万家庭的负担,它悄然重塑着国家与家庭间育儿责任的分配格局。如上海菜市场的陈姐感慨:“如今能堂堂正正说‘到岁数就该入园’,这份底气比存款数字更踏实。”年轻夫妇不必因学费而踌躇生育,祖辈养老钱也无需为孙辈腾挪。当选择幼儿园的标准终于回归教育本质——师资与距离,而非费用高低,国家支付的账单里,更藏着社会情绪一剂深沉的镇静剂。

政策全覆盖,是公平光谱的精准调校。一位西部教育官员的记事本揭示巧思:公办园每生年补4800元,民办园参照补助3200元。如此设计,避免了仅补贴公办机构可能造成的务工子女流向无资质托育场所的困境。民办园从此真正开始比拼“绘本质量和园长专业度,而非学费门槛”。浙江民办园的“阳光账本”与甘肃乡村园换上的加厚冬装,恰是政策成色的显影剂。然而,真正的公平还需更精细的动态调节工具——区域差异系数与物价浮动指数,让边疆村寨与一线城市的孩子,共享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

免费政策的价值,更在无形中铺展着童年平等的复利效应。经济学家常引用“赫克曼曲线”佐证学前教育的高回报,但贵州贫困县的研究更直指人心——接受规范早教的儿童小学辍学率逐渐下降。这些数据背后,是成千上万个“阿朵”人生轨迹的悄然改写。想象一下,幼儿园里,穿着旧衣的孩子与智能手表小主人共建积木塔,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孩子争尝彼此家的特色食物。这种自然形成的混龄社会,正是免费政策最宝贵的衍生价值。山东某园突然出现的“大龄插班生”,恰是制度为掉队者铺设的专属加速道。

2023年,怒江峡谷悬崖幼儿园用首笔补助款更换安全吊篮的故事,无声述说着“及时雨”的深意。孩子们在不同背景的教室里共筑积木城堡,他们同时也在搭建未来社会的雏形。

国家为童年买单,既购买当下的纯真笑脸,更投资未来的无限可能。那个沉醉在新绘本角的乡村女孩,二十年后或许执笔写下自己的故事——今天免去的学费,正是命运馈赠给她的第一枚书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