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10岁开始存养老钱?专家,拜托能否接点地气?

2025年08月07日21:40

来源:大河网

“从10岁开始每年存1万元,65岁可积累344万;25岁开始存40年却只有280万。早储蓄的复利魔力远超想象,但更务实的策略是成年后强制储蓄工资10%~20%,结合低风险工具与健康管理,让养老规划既科学又可持续。”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严志鹏教授提出的“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这一建议引发广泛讨论。该提议围绕养老规划中的“时间杠杆”原理展开,强调复利效应在长期财富积累中的重要作用。

严教授“10岁存养老钱最划算”的建议炸了锅,也炸出一片群嘲。复利理论没错,错在建议透着一股浓烈的“真空实验室”味儿和“何不食肉糜”的傲慢,被喷真不冤!

严专家建议有三大“致命伤”:一是“8%年化收益”:活在梦里!如今银行理财普遍2%~3%,国债难破4%。股票基金长期平均或有,但中间腰斩深套几轮回?让普通家庭从娃10岁起精准踩点穿越50年稳赚8%,难度堪比小学生造火箭。二是“娃存一万”:爹妈的血汗钱!10岁孩子哪来的钱?还不是爹妈的钱!普通家庭房贷、教育、医疗、赡养老人都喘不过气,再每年硬挤1万给娃存养老?这不是规划,是给贫困家庭雪上加霜。三是“真空模型”:无视人间烟火!长达55年的储蓄周期,50年后344万购买力剩多少?可能就够买辆车或付几年养老院。只看名义数字的“复利神话”,无视现实购买力,纯属刻舟求剑。更荒谬的是,让10岁孩子背55岁的债,童年焦虑化,这“财商教育”变味了!本质是把社会养老的系统性难题,偷换成个人储蓄不足的责任转嫁。

综上,严教授被群嘲一点不冤,他的建议逻辑或许“自洽”,但漠视了普通家庭的挣扎:孩子需要无忧童年,青年要拼事业谋生存,中年人被多重压力挤压。忽略高昂教育、就业波动、健康风险、房价大山、社保托底力度等真实变量,只谈“早存钱”,无异于要求饥民“何不食肉糜”。这种脱离地气的“阳春白雪”,被嘲“没人味”,恰如其分。

养老规划越早越好,但请科学且人道!要尊重人生阶段特点:童年快乐,青年奋斗,中年发力,晚年安心。要立足现实起点,成年后收入稳定再开始,量力而行。要善用政策工具,个税养老金是基础福利。要坚持合理配置,分散风险,长期投资。要呼吁制度托底,个人努力外,更需坚实的社会保障网。

专家们,请从Excel表格爬出来,吸口真实世界的空气。建议带着“人味”,比复利公式更能缓解焦虑。让10岁的孩子享受阳光,让25岁的青年轻装奋斗,让社会扛起该扛的责任——这才是温暖可行的养老正道。否则,再精妙的计算,也只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徒增笑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光志)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