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共赴天府之约 续写中国体育新故事

2025年08月08日11:33

来源:大河网

2025年8月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世运会)在成都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这一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也是继年初哈尔滨亚冬会后,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传递中国故事的重要契机。

传统与现代交融,展现中国美学新表达。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以“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为主题,将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表达完美结合,为世界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开幕式选址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建筑“天府之檐”,让全球观众在湖光山色中感受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三星堆青铜神树通过AR技术“穿越”千年,说唱俑在AI驱动下“活”了过来,蜀锦纹路随运动员脚步在超长屏上流动。这些创新设计通过生活化场景传递文化特质——绿道骑行的身影、湖面倒映的晚霞、本土律动的街舞,让观众在细节中感受成都“既有历史底蕴,又有烟火气和活力”的城市精神。哈尔滨亚冬会以“冰灯启梦”展现北方冰雪文化,成都世运会则以“竹梦”火炬传递东方美学。火炬外观设计巧借竹子色彩与青铜纹样,取名“逐梦”,呼应“牵手世运,点燃梦想”的传递口号。从亚冬会的“中国红”到世运会的“竹青绿”,中国正以更自信的姿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传统文化故事。

赛事与城市共生,构建国际交流新平台。成都世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的盛会。赛事期间,世运村内设置了中医药体验馆、非遗技艺展示区、汉语学习角等互动空间,让各国运动员在比赛之余沉浸式体验书画、蜀绣、皮影等传统技艺。这种“体育+文化”的融合模式,既延续了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又创新了文化传播的形式,让世界看到中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开放胸怀。赛事的组织与服务更彰显中国效率与温度。400米长的“天府之檐”超长屏与定制斗屏联动,通过裸眼3D技术营造出“运动元素跃出屏幕”的沉浸感;智能机器人“小吒”穿梭于场馆,提供导览、配送服务;碳积分系统让废弃塑料瓶变为特许商品,践行“绿色办赛”承诺。这些细节背后,是中国从“办赛”到“惠民”的理念升级——27个竞赛场馆均为改建或临建,赛后将统筹用于全民健身和专业训练,真正实现“还馆于民”。与哈尔滨亚冬会“3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创历史之最”相比,成都世运会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运动员,参赛规模与项目数量均创纪录。

科技与绿色赋能,引领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成都世运会是“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举办的首个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绿色办赛理念贯穿始终。场馆改造遵循“能改不建”原则,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制成奖牌,节能灯具与透水混凝土路面降低碳排放;赛后所有竞赛器材将统筹用于青少年培训、全民健身,场馆向社会开放,避免“赛后闲置”的资源浪费。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为中国大型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本。科技赋能则让传统赛事焕发新生。AI生成的笑脸墙汇聚全球运动员的笑容,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暖;直播信号与裸眼3D效果无缝衔接,让电视观众看到“常规画面”与“视觉魔术”的交融。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赛事观赏性,更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文化”的融合实力。从北京奥运会的“无与伦比”到成都世运会的“气象万千”,中国办赛理念始终与时代同频。当哈尔滨亚冬会以“冰雪大世界”分会场点燃主火炬,成都世运会则以“水系、建筑与光影”的化学反应诠释点火仪式——自然环境中技术与艺术的碰撞,正是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当世运会的圣火在“天府之檐”下燃烧,它照亮的不仅是赛场的激情,更是中国与世界携手迈向美好未来的光明前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万代红)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