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举措深入人心。然而,在部分领域,办事过程中仍不时遭遇“卡脖子”梗阻:不同窗口要求提交同一份材料,证明“我是我”的循环盖章仍未绝迹,跨部门事项相互推诿让人“找不到北”……这些看似细小的“中梗阻”,犹如藤蔓缠绕,耗费办事者精力,无形中消解着前期改革红利,成为营商环境与治理效能提升的痛点。
欲破解此困局,需以系统思维精准发力,拿出更实在的举措。首先,要以制度刚性破除壁垒、明晰权责、强化协同。全面梳理跨部门、跨层级高频事项,建立清晰的部门责任清单和协作流程图,明确主办、协办单位及具体责任人,扫清协同障碍,从源头上杜绝“踢皮球”,让办事群众“找得到人、问得清路”。其次,要狠抓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实现服务理念与效能的根本转变。聚焦高频事项办理流程、最新政策法规解读、有效沟通技巧及必备数字化工具操作,开展常态化、实战化精准培训,提升一线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本领。对反复差评、不作为、慢作为的“躺平式干部”必须严肃问责、坚决调整;对担当作为、群众好评的干部则要大力表彰激励,树立鲜明导向。最后,要深化数字赋能与制度创新融合,让数据真正跑通流程、提升效能。推进政务数据整合共享攻坚,制定统一标准和强制共享目录,实现数据全国互认、全域通用、全程调用,为“一网通办”奠定坚实基础。运用数字技术对审批流程进行优化,聚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成本”持续发力,坚决杜绝“线上提交、线下补交”现象,确保每一项技术投入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办事便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伏月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