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胖东来为刑释人员开一扇门,社会当多一份包容

2025年08月08日15:28

来源:大河网

  据报道,8月8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其社交平台发文称,新乡第三家胖东来开始进入招工阶段,估计名额1000人左右,这次规划了20%的岗位给退伍边防军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规划了2%的岗位给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 

  这一消息甫出,即刻引发舆论争议。有人称赞其为“用商业力量修补社会裂痕”,也有人忧虑安全风险与“逆向歧视”。喧嚣背后,一个被长期遮蔽的群体困境再度浮现,这就是那些背负犯罪标签的刑释人员,如何才能重返社会?

  确实,为刑释人员提供救济是部分地区的善政。然而,单纯输血式救济终究难以替代造血式自救。胖东来此举的深层价值,恰恰在于将社会责任转化为一种更具尊严的路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没有停留在怜悯层面,而是选择用就业岗位为刑释人员铺设一条自食其力的回归通道。这不仅是企业温度,更是对“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朴素真理的实践。

  质疑声当然存在。安全风险、管理压力、逆向歧视……这些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但需要看清的是,胖东来并非盲目接纳。据了解,其企业员工流失率仅0.94%,基层月均工资高达9886元,人文关怀与高福利构建了强大的内部凝聚力。从“试吃事件”的柔性处理到为顾客体验关闭盈利老店,胖东来早已证明其价值观驱动的管理韧性。由此可以期待这家企业能建立科学的筛选机制、匹配心理辅导与职业道德培训,将风险转化为社会融合的样本。

  更为关键的是,法律从未禁止企业雇佣刑释人员。新乡人社局的回应的“发布招聘信息是企业的自由”,恰恰点明了其合法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次破冰实验。

  这场实验的深远意义,远超20个岗位本身。它迫使我们直视一个尖锐问题:当司法程序终结,社会是否还应以无形的“终身刑”放逐更生者?超70%刑释人员因犯罪记录被反复拒于职场门外,这种系统性排斥,是否正悄然埋下新的社会隐患?

  胖东来以孤勇之姿推开了这扇门。社会当报以理性审视而非简单否定,包容不等于放纵,而是给悔悟者一个看得见的未来。若更多企业能跟进探索,将特殊群体就业支持纳入社会责任版图,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个体新生,更是一个更具韧性与温度的社会生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