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的“天府之檐”被星光点亮,千余名观众坐在草坪露营椅上,共赏这场以自然为幕的世界运动盛会。没有封闭场馆的隔阂,没有钢筋水泥的冰冷,只有运动与城市肌理的相互交融。而在千里之外,一场名为“汉超”的足球风暴正蓄势待发席卷三镇,两座城市以不同节拍奏响同一乐章:赛事“流量”该如何转化为城市“能量”?
8月7日拍摄的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赛事“轻装上阵”,才能跑得更远。成都世运会交出了一份“零新建”的优秀答卷,27个场馆中,18个老场馆焕发新生,9个临时场地与公园湖泊共生共融。飞盘赛场借桂溪生态公园草坪而生,赛事结束后帐篷与看台撤去,土地即刻回归市民怀抱;就连开幕式座椅也采用可移动露营椅,避免场馆设施的资源闲置。这份“能租不买、能改不建”的务实,恰与湖北近年践行的理念遥相呼应。武汉渡江节以长江为赛道,不筑一砖一瓦而成就东方传奇;黄冈白潭湖上,赛艇比赛的临时码头,赛后化作市民亲水平台回归常态化利用。当赛事从“大拆大建”的沉重包袱中解放,城市方能轻装上阵,把资源投向更可持续的领域。
赛事对城市的赋能,远不止于场馆复用。赛场之外,成都世运会科技底色令人惊叹:230项黑科技彰显服务细节,自研导航机器人穿梭场馆提供服务,机器狗用本地方言实时解说赛况,让国际赛事成为创新应用的“试炼场”。湖北的探索同样生动,武汉马拉松串起黄鹤楼与东湖绿道,让各地跑友变八方游客,赛道周边酒店预订量翻番;而“汉超”的破圈野心更令人振奋,2万平方米的中国车谷品牌运营中心将变身“汉超美食生活荟”。球迷可一边领取体育消费券,一边品尝龙虾啤酒,在汽车展销区一览“车谷造”的硬核实力。“赛事搭台,经济唱戏”,体育流量嫁接产业动能,成为赋能城市发展的转换器。
赛事遗产的核心价值,终将回归市井生活。成都借世运会东风,两年新增407个社区运动角,830条健身绿道纵横交织,废弃边角地变身“家门口的篮球场”;武汉网球公开赛的场馆赛后低价向学生开放,黄州滨水赛道的灯光照亮夜跑者的脚步。真正的赛事遗产,不在于陈列柜里的奖牌数量,而在社区球场奋力挥拍的老人身上,在绿道骑行少年洒落的汗水中,在科技服务从“赛事炫技”变为民生普惠的每一步跨越里。
火炬终将熄灭,但城市的长跑永无止境。赛事的真谛,是以体育为火种,点燃一座城市向上生长的渴望。当“流量”退潮后,留下的不应该是纪念碑式的冰冷场馆,而应是街角巷陌永远沸腾的运动热血,是城市脉搏中蓬勃永续的能量律动。(段智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