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者,万世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深入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指示,如明灯照亮了“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前行之路。为期一个月的“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超过311.3万条网民建议,似涓流汇海,为规划编制注入了强大的民意力量,也绘就了一幅中国式民主的美丽画卷。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网络问政,是中国式民主的亮丽名片。从“十四五”规划编制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到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再到此次“十五五”规划编制的网络问计,民意吸纳渠道愈发多样化、机制化、常态化。这就像一条畅通无阻的“民意高速路”,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金点子,能够通过网络从基层直达中央,实现“民有所呼”与“政有所为”的精准对接。犹记得5年前,内蒙古网民“云帆”提出的“互助性养老”建议,最终被党中央采纳写入“十四五”规划文件。这一案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注脚,中国式民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空壁垒,为民意表达、民主参与拓展了广阔天地。此次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中,“健康中国”“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等话题热度飙升,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而AI智能引擎的引入,更是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降低了建言门槛,让老年人等群体也能轻松发声,让民主实践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字技术构建起了“人人可建言、时时能互动”的立体网络,让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参与者”“设计者”,让冒着热气的“群众金点子”转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发展金钥匙”。
问计于民,问的是民心,求的是发展之道。此次“十五五”规划编制问计于民,涵盖了党的建设、经济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27个领域,可谓是“包罗万象”,直指民生关切。新就业群体呼吁“加强科普教育类自媒体内容监管”,基层工作者期盼“构建数字化群众路线新机制”,科技领域企业主建议“建设国家级AI开放创新平台”……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建议,每一条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条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汇聚在一起,为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串起一条美丽而坚实的民意项链,必将使未来发展更坚实更接地气。
“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如同一场接力赛中的重要一棒,关系着国家发展的长远未来。而千万条“指尖建议”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就是为这一棒积蓄力量。当规划充分吸收了民意,就仿佛装上了强大的引擎,必将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让中国号巨轮在新的征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意是最强的力量,民心民意就是我们党努力的“方向舵”,就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回顾我国规划编制的历史,从早期的“精英决策”模式,到如今的“集思广益型”决策模式,这是一个持续演进、深化发展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每一次问计于民,都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情致敬;每一次吸纳民意,都是对国家发展蓝图的精心雕琢。网络空间,已成为汇聚民意的新海洋、思想交锋的新战场、为民服务的新舞台。在这里,亿万人民共绘“十五五”发展蓝图,以智慧和热情共同谱写中国式民主的崭新篇章。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关照民心、汇聚民智,不搞花架子、不去走过场,真心真情真意抓落实,就一定能编制出一份符合人民期盼、顺应时代发展的“十五五”规划,让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