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暴雨下筑起的“人墙”,感动的同时应反思

2025年08月08日18:4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评论员 刘思嘉

8月7日,河南郑州突遭强降雨天气,全市立即采取停产、停业、停课、停运和暂停集体户外活动等强制管控措施。市中心某广场因地势低洼,积水不断涌入该商场地下车库,如放任不管持续涌入,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极端天气里,总有一些身影选择逆风而行——危急时刻,多名工作人员合力搬运、安放阻水挡板,可湍急的水流让挡板难以立稳,众人索性排成人墙,用身体作支撑。

这一幕被市民记录后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质疑:“2025年了,竟然还要用血肉之躯抵抗极端天气?”一时间,质疑声像一根尖刺,刺痛着公众的敏感神经。

这场争议的本质,或许不在于“是否值得感动”,而在于如何读懂极端天气背后担当与治理的深层关联。

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永远值得被看见。面对积水即将吞噬车库,工作人员在淹没小腿的水流中与时间赛跑,奋力保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那些在积水中努力站稳双脚的崇高身影,或许是普通的保安、物业人员,但在那一刻,他们迸发出的职业操守与公民精神,深刻诠释了“守土有责”的担当。那种危难中的人性光辉,是任何时代都不该被消解的人性底色。

公众并非质疑这份担当,而是对“本可避免”的追问。此次暴雨中,全市“四停”的强制管控措施来得及时,但类似地下车库这种易受水位影响的点位,暴露出某些环节的短板:若车库入口处设置电动防洪闸门、若物业提前储备充足的防汛物资,此次“人墙”补位或许能够避免。暴雨下的坚守,实则是担当与治理的双向考验——前者是危急时刻的底线守护,后者是未雨绸缪的物资配置,任何一方缺位都能激起深层涟漪。

真正的文明城市,是能够坚实托举所有的英雄主义。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者要在易涝点设置更加智能的防卫系统,让科技代替“人墙”成为第一道防线;管理者要提前将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细化到每一个角落,让“有备无患”成为常态。其实,每一次险情之后的复盘,都应转化为治理升级的动力。

昨天很多人忙着点立秋后的“第一杯奶茶”,也有不少奶茶因大雨被耽搁在路上。但比起晚到的奶茶,在大雨中奔波的外卖小哥的安全更是公众牵挂的重心。愿未来的每一杯奶茶都能够准时送达,更愿那些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人,能在周全的保障下,从容地完成每一次守护。

责编:刘思嘉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