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评论员 刘瑞朝
今天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设立以来,健康生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民健身热潮也在城市和乡村蔓延。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随处可见的健身队伍,成为当今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健身,几乎无处不在。清晨的郑州市龙子湖,运动的步调打破湖面的平静。沿着环湖道路,能看到不同运动的身姿:健步走的,跑步的,骑行的,打拳的,跳绳的。运动者涵盖了大部分年龄段:有老人,有年轻人,有中年人,有孩子。有的家长带着小学阶段的孩子,或是环湖慢跑,或是沿湖骑行,彼此督促,其乐融融。
这只是全民健身的冰山一角。在线上,越来越多人晒出了健身的朋友圈,用运动轨迹来记录又一天的挥汗如雨,用每日的打卡来督促自己管住嘴、迈开腿。在线下,广场舞动感十足的音乐,太极拳静如松动如风的韵律,暴走团亢奋人心的节奏,糅合成混沌一片的健身曲,漫卷了一片又一片绿树成荫的公园、平坦开阔的广场。
2025年洛阳市老城区“豫你同行 万步有约”健走活动暨全民健身活动月启动仪式现场。
健身,何以遍地开花?首先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更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资。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后,便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而健身便是品质生活的其中一项。其次,是健康意识的觉醒,人民群众将健身作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在部分领域内卷激烈的情况下,大家可以通过健身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在身体运动的同时,也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卡点,将“15分钟健身圈”融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中。结合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政府部门推动“体育+卫生”“体育+文旅”“体育+康养”“体育+教育”等深入融合发展。
健身器材的普及,健身场所的增加,以及审美和社交需求,也成为全民健身热潮的澎湃动力。在全民健身的深厚且蓬勃的土壤中,孕育出了“村BA”“村超”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接地气的民间赛事,一定程度上也有益于健康理念的普及和体育运动的推广。
健身,如何向好向优?首先,科学健身的普及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在全民健身热潮下,各种健身理念可谓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针对同一个事情,冠以专家学者名号的博主们会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完全相反的健康建议,那些科学有效的专家观点反而被淹没在了各种声音之中,无法被人民群众成功获取。有些群众采取了错误的健身方式,非但没法得到一个健康的体魄,反而给身体带来了不小的损伤。
为此,需要强化科学指导,加强对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建设专业且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帮助他们更加合理地进行锻炼,才能真正提升健身效果和健康水平。
其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但是,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的开放依然任重而道远。
群众健身的高峰期,体育场馆却“铁将军把门”;高校作为体育场地的载体,依然存在“门难进”的问题;城市有些区域,依然存在着体育场地欠缺的问题。以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为例,最近几年这样的诉求不绝于耳,但开放的日子总是遥遥无期。如果将大学操场充分地利用起来,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体育场地分布不均、承载有限等一系列问题。不过,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充分考虑校园安全、保证教学秩序、维护师生权益、权衡管理成本等多方面问题。
随着健身人群的增加,体育场地和设施也要相应地增加布局和投入。为此,政府部门应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建设更多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人民健康是现代化的最重要指标,它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健康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
从意识觉醒,到行动自觉;从一人健身,到全家锻炼;从赛事纷呈,到产业兴旺……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出家门、走上道路、走入公园广场,体会运动健身所带来的乐趣,享受强身健体带来的健康。
全民健身,人潮汹涌;全民健身,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