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读懂和合之道,寻找何以中国的“天津答卷”

2025年08月09日14:56

来源:大河网

文脉津声,弦歌不辍,“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启幕。全国媒体采风团从天津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出发,循着运河脉络追溯中华文明、解读和合之道,寻找属于天津的独特答案。天津,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绽放“津门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现2025上合组织峰会主办城市的独特风采。

“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襟河枕海的天津城,燕赵底色和江淮风格融于一体,历史波澜与时代脉动交汇于此,为“何以中国”标注下清晰印记。“山”与“水”的邂逅,奠定了“津门文化”怡然开阔的底色与风骨;“南”与“北”的交汇,书写着“津通世界”城市故事;“海”与“陆”的贯通,孕育出天津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媒体采风团视角下的天津,是多元包容的“文化廊道”,是融通和谐的“文化熔炉”,是开放创新的“文化前沿”,更是中华文明“和合”基因的生动诠释。从以和为贵到和合共生,从和谐相处到合作发展,天津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铺展出一幅河海交汇、古今交融的壮阔图卷,在津门大地上闪耀熠熠光辉。

何以中国?天津的答案,在“九河入海”的奔腾向前中。在天津,河与海不只是风景,更是这座城市的气质密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天津连通南北运河、沟通海运漕运,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商贾云集的运河码头,市井巷陌的烟火温情……在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内,千余件年画、老物件静述着古镇繁华,见证着“舟车聚集,人文荟萃”的开放胸襟。南北运河故道犹存,如今的天津已从码头走向了更加宽广的海洋,有了与世界接轨的拓展,中西文明在这里磨合和衍化,共同谱写着“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的天津叙事。天津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推动中华文化在对话世界的壮阔航程中驶向更加浩瀚的“和合之海”。

何以中国?天津的答案,在“中西辐辏”的美美与共中。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五大道欧式建筑,既是西方“文化强加”的物证,也是天津开放包容的表征;闻名世界的《大公报》,在“铅”与“火”的燃烧中成为天津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的主阵地;国家和市级工业遗产,跃动着天津人振兴商务、兴办实业的时代脉搏……“津门文化”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造就了天津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借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今天,上合峰会的旗帜即将在海河之畔高高飘扬,鲁班工坊的蓝图在异国落地生花,实现各种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必将凝聚起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合力。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指出:“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讲好天津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此次“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是要弘扬津派文化中开放包容的风范,展现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弘扬和合之道,感悟和合之美。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不断激活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影响力,更好地推动“津门文化”传承发展,就一定能奏响“津门共潮生,和合映华夏”的盛世乐章,奋力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天津篇章。(丁恒情)

责编:赵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