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守正创新发展,解锁津门千年非遗古韵密码

2025年08月09日14:56

来源:大河网

天津,一座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的城市,历经岁月洗礼,沉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8月9 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举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寻天津非遗文化的绝佳契机,解锁其千年传承的文化密码,领略其独特魅力。

历史演变,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天津非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紧密相连。作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天津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流、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阵地。

近代以来,天津开埠通商,西方文化的传入给本地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和影响,天津非遗文化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又融合了西方文化的某些元素,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特点。例如,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传统技法和题材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富有层次感;泥人张彩塑也在造型和表现手法上借鉴了西方雕塑的一些理念,使其作品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

守正:坚守非遗文化的根脉。守正,是对天津非遗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坚守。天津拥有众多珍贵的非遗项目,如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制作技艺、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天津相声等,这些都是天津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承载着天津人民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观念。

在天津,许多非遗传承人默默坚守,他们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非遗传承事业。泥人张彩塑第六代传承人张宇,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彩塑技艺,多年来,他始终坚守传统技艺,不断钻研创新,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让泥人张彩塑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活力。在新时代,非遗文化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天津在非遗创新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让古老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产品形式上,天津的非遗项目不断推陈出新。杨柳青木版年画将传统年画元素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开发出了笔记本、明信片、文具、手机壳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让古老的年画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泥人张彩塑也推出了各种小巧精致的摆件、挂件等,深受年轻人喜爱。这些创新产品既保留了非遗文化的核心元素,又具有现代时尚感,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和接触非遗文化。

在传播方式上,天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平台,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天津非遗的魅力。在内容创作上,天津鼓励非遗传承人结合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天津的相声演员们紧扣当下社会生活,创作出许多反映现实问题、传递正能量的新相声作品,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杨柳青木版年画也创作了一系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为主题的作品,用传统艺术形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发展: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发展是非遗文化的最终目标,天津致力于让非遗文化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发展非遗文旅产业,将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天津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和景点。古文化街、杨柳青古镇、五大道文化旅游区等成为游客了解天津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等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品尝到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非遗美食,还可以观看天津相声、京东大鼓等非遗曲艺表演,全方位感受天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守正创新发展,解锁津门千年非遗古韵密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非遗文化是天津的根与魂,是天津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何以中国·和合共生” 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守非遗文化的根脉,以创新为动力,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共同解锁津门千年非遗文化密码,携手书写天津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让天津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翠)

责编:赵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