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秉“和合共生”之道,行开放包容之路

2025年08月10日14:02

来源:大河网

海河奔涌,文脉悠长。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启动。仪式分为“河海津韵”“津非昔比”“天下一家”三个篇章,多维立体展现独树一帜的津派文化,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在“天下一家”篇章,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在华留学生、在津外国友人分享了自己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为即将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献上祝愿。

文脉津声,弦歌不辍。天津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近代以来的风云际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孕育了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的津派文化。其中,“天下一家”“和合共生”的文化之花绚烂夺目。

“和合共生”充满发展哲理。“和”“合”意味着不同事物以异相补、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和谐共进,进而得以共生共荣,在本质上是倡导与同盟者、竞争者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以和取利、协调发展,最终求得共赢。“和合共生”就是求大同、行大道,这是世界发展的人文基础,也是对人文价值的崇高追求,为人类走好文明发展之路提供了文化指引。

“海”“陆”搭手、“楼”“馆”叙谈,成就了开放包容、融通和谐的文化气度。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出海门户,中西文明碰撞融合,孕育了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近千幢保存完整的小洋楼,既是西方“文化强加”的物证,也是天津开放包容的物象。“馆”是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承载着革命先辈的民族复兴之梦;小白楼的欧式风情,彰显出天津的宽广胸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和合融通韵味,彰显出津派文化的鲜明特色。

津派文化受孕于河海之畔,汲养于百姓日常,塑型为开放包容,见神为“和合共生”。古今交融、海纳百川,守正创新、善作善成,使津派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根基,赋予我们前行的无穷力量。以“和合共生”为内核,津派文化多元包容、融通和谐、开放创新的文化底色、亮色和成色,与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渊源颇深,骨子里一脉相承。

秉“和合共生”之道,行开放包容之路。天津的文化气质,引领对外开放合作方向。津派文化自带全球化视野,从张謇主张实业教育需“中西贯通”,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天津的“鲁班工坊”出海,用中国技术赋能海外基建;从“舟航泛涉,实利转输”津埠码头,到大数据、AI等技术赋能的吞吐全球货物的数智化国际化港口,天津延续着“九河通津”的开放传统。这种立足本土、拥抱世界的开放视野,深刻契合“上海精神”,彰显出“和合共生”的当代价值。

2018年在青岛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提出“和合”理念,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得到上合组织成员国普遍认可。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办。把峰会的召开置于浓厚的“和合共生”文化氛围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天津峰会必将成为一次团结、友好、成果丰硕的盛会。(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张全林)

责编:赵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