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渤海之滨,津门故里——天津隆重开幕,旨在以文化为纽带,探寻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而此次活动不仅聚焦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通过曲艺非遗等传统艺术形式,让中华文明在千年回响中焕发更美妙的身姿。
本次盛会,作为曲艺重镇的天津,与中原文化之代表——河南的“梦幻联动”,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拥抱。从天津快板的诙谐明快,到河南坠子的质朴高亢,从天津曲艺名家与河南非遗传承人的同台演绎,再到天津的相声与河南的豫剧同频共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内在特质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在非遗的旋律中奏响了“和合共生”的中华之音,成为了历史长河的新的文化坐标。其中,天津的相声以“逗哏捧哏”演绎世间百态,河南的豫剧以“生旦净丑”传递忠孝仁义,二者虽形式迥异,却共同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古人智慧。
网络赋能:让天津、河南千年曲艺回响“破圈”。因为,此次盛会的创新之处,还在于以网络为媒,打破地域界限。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网友既能沉浸于天津茶馆的曲艺氛围之中,又能“云体验”河南曲艺所反映出的每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这种“线上+线下”的传播模式,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即:唯有让年轻人看见、听懂、参与,非遗才能真正“活”下去。正如有的网友所言:“原来老祖宗的智慧,就藏在这些‘爆款’艺术里。”
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千年文明传承的巡礼,更是通过河南元素的深度融入,为天津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动能。正如本次盛会现场,河南曲协与天津曲协签署合作协议,计划联合申报“京津冀—中原曲艺生态保护区”,推动跨区域非遗联动。而河南坠子艺人则是将《花木兰》的经典唱段与电子音乐结合,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木兰从军的场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印证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理念。数据显示,活动期间曲艺类短视频播放量超2亿次,其中,河南元素相关内容占比达35%,成为年轻群体关注的焦点。
总之,“豫津相逢处,千帆共潮生”。当我们在侧耳聆听鼓板弦歌中千年文明的回响之际,触摸的不仅是其技艺本身,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从天津的曲艺码头到河南的黄河岸边,曲艺非遗艺术正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中华文明的过去与未来。进而使得这场盛会以“和合共生”为帆,以创新传播为桨,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焕发出更美妙的身姿。(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吕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