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晨雾初散,天津古文化街的青砖黛瓦间,“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此启幕。当京韵大鼓与电子乐在戏楼前碰撞出跨越时空的音符,这座河海交汇的城市正以最鲜活的民俗语言,讲述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深层密码。
天津的烟火气里,藏着千年交融的基因。作为“九河下梢”的水陆要冲,此地自古就是南北文化熔炉,运河码头的商船不仅载来盐粮百货,也运载着八方技艺与民俗风情。玉成号年画坊里,一幅《莲年有余》需经“勾、刻、印、绘、裱”五道工序,仅人物脸部彩绘就有近20步精细操作,这种繁复工艺,正是南北工匠智慧凝结的缩影。而在市井生活里,一套煎饼果子配咖啡的“混搭”早餐,五大道洋楼与古文化街牌坊的并立成趣,无不彰显这座城市的包容哲学,差异不但不显突兀,反在碰撞中生发独特张力。
传统技艺焕新境,古镇成了“和合共生”大展台。石家大院的青砖灰瓦间,昔日的商贾豪宅已嬗变为廉政教育基地,古建庄重与时代精神悄然交融;民俗文化馆内,游客在全息投影复原的运河盛景中穿梭,于“DIY手工艺体验区”亲手拓印年画。当年轻人持VR眼镜解码相声里的“捧逗哲学”,将“泥人张”彩塑改造成潮流盲盒,传统早已不再是玻璃展柜中的标本,而化作可触摸、可互动的生活符号,这种“青春派”传承并结出硕果。如2025年上半年杨柳青古镇客流激增115.8%,商户营收突破1560万元,印证了创新表达对文化生命力的唤醒。
“和合共生”的魂魄,终沉淀于津门百姓的烟火日常。海河畔跳水大爷激起全民喝彩,鼓楼茶馆票友即兴唱和,西北角早点摊上升腾的锅巴菜热气……文化在此不再是殿堂供奉之物,而是街头巷尾的真实生活。“卫嘴子”们以幽默豁达化解生活棱角,将家族伦理与市井智慧织入一句亲切的“二哥”称谓;王串场“修补巷”里,国家级非遗“精工织补”技艺化为街坊缝补旧衣的针脚;三代修表匠的专注,使百年技艺在服务社区中延续……当文化传承从“保护为主”转向“以文惠民”,其生命力便在满足民生之需的土壤中愈发蓬勃。
从杨柳青年画中“刻版的刚劲与彩绘的柔润”共生,到2025年上合峰会即将在此奏响的“美美与共”新乐章,天津无不证明着中华文明从未在封闭中僵化,而是在交流互鉴中生生不息。当海河咸淡水相激相荡汇入深蓝,这自然的和声恰似文明真谛——唯包容差异、创新转化、扎根生活,才能在时代奔涌中共奏华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