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浇在了少林寺的屋檐上,也浇在了每个关心它的人心里。
先是“僧人离职”的疑云,再是“拒客避雨”的传言,种种质疑夹杂着真假难辨的信息,都朝着千年古刹泼去。还有不少传闻,一度让不少网民义愤填膺。
部分游客在屋檐下避雨 (图片来源:顶端新闻)
为什么这么多的负面信息,都砸在少林寺的头上?因为在这个“流量为王”的网络空间,任何成为焦点的对象,都可能被带节奏,被恶意消费。你只要发火,就有人赚钱;你一转发,就有人变现。
在网络上,我们愤怒,我们转发,我们诘问。稍作深思便不难发现,这漫天风雨的源头,其实是近年来围绕着释永信的种种争议,及其给少林寺带来的信任危机。正是长期的形象受损,才给了不实信息乘虚而入之机。
僧人为李明等游客开放室内避雨 (图片来源:顶端新闻)
一
一座寺庙,何以牵动亿万人心?何以让网友如此“上头”,如此“破防”?
因为少林寺从来不只是一座寺庙,而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江湖。它是“禅宗祖庭”,安放着许多人对东方哲学的虔诚向往;它是“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武学圣殿,是我们每个人曾有过的仗剑天涯的侠客梦;它是电影《少林寺》里“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是中华文化里忠勇、侠义、担当的化身。
时至今日,少林寺还肩负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对于许多外国人而言,少林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之一。从好莱坞电影,到世界各地的少林功夫馆,少林寺传播着东方的哲学、自律与美学。
所以,当它与丑闻挂钩时,公众感到的不只是失望,更是精神家园被玷污的烦闷。少林寺出丑,大家都感到没面子。
这样的风雨,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少林寺历史上比比皆是。回望漫长岁月,少林寺屡经劫波,从“北周武帝灭佛”到民国时期的战火摧残,它所经历的磨难远甚于今朝。但它总能涅槃重生,根源不在于某一位住持,而在于背后生生不息、坚韧顽强的文化生命力。
名门正派的牌匾从何而来?是千百年积累的名分,不是一两代人赚的银钱。少林寺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千百年来无数高僧大德青灯古佛下的默默坚守,更是靠着亿万大众的文化向往与情感支持。这份基业,是历史与人民共同造就的。如果将这一切的辉煌,都归功于个别人的经营,那便是典型的“偷天之功”。
二
当然,此次的风波无疑伤害了大家的“江湖梦”。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继续用江湖的逻辑,来探讨少林寺当下的困境。
金庸武侠中最接地气,也最难管理的门派,莫过于丐帮。丐帮是江湖第一大派,帮内常年有两派之争:一派是“净衣派”,主张与时俱进,登堂入室,甚至可以搞点产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另一派是“污衣派”,坚持乞讨的传统,认为这才是丐帮的根本。
释永信这些年走的,被认为是“净衣派”的路线。让一座破败的古刹重现生机,走向世界,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他的动机不纯粹,他既染上了赵志敬的“不清白”,又学到了左冷禅的“大野心”。当个人的欲望和野心凌驾于门派的清誉和道义之上时,失败就成了唯一的结局。
武侠世界里,丐帮两派势同水火、内斗不休,最终在无尽的内耗中元气大伤,走向衰败。现实中的文化名片,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长河奔涌,难免带着一些泥沙。弘扬文化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波折实属正常。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拨乱反正”的决心。
正如金庸先生笔下,玄慈方丈受罚时所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来任何门派帮会、宗族寺院,都难免有不肖弟子。清名令誉之保全,不在求永远无人犯规,在求事事按律惩处,不稍假借。”名门正派的根基正在于此。
对相关争议的彻查与回应,就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净化。目的是让少林寺能够更长久、更健康、更可持续地发扬光大。
三
风雨过后,嵩山当有霁月。未来的少林寺,也要在入世与出世间寻得一条自己的路。
少林寺需要中庸之道的和解。未来的它,既要能“有饭吃”,通过合规合法的运营,体面地维护寺院、传承文化;更要能“守道义”,回归青灯古佛、慈悲为怀的精神内核。
这份“道义”,是今天必须被赋予新的内涵。未来的少林寺,不仅要继续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清规戒律,更要立下现代社会的“大戒”,那就是财务账目必须透明,接受审计与公示;庙产管理必须规范,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权力必须被监督,确保任何行为都受到有效约束。
江湖事,江湖了。江湖最大的规矩,是“义气”与“慈悲”,是不问过往,但问前路。要给真心悔改的浪子一个机会,给遭遇重创的少林寺一些时间。
对于我们而言,当“金刚怒目”的愤慨过后,更需要“菩萨低眉”的智慧。警惕真假难辨的流言,别让我们的情绪沦为他人收割流量的狂欢。让我们和少林寺达成一个新的约定:少林寺敞开山门,接受阳光下的监督;我们则敞开胸怀,给予理性的支持与耐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激浊扬清、回归本源的少林寺,终会以更清净、更庄严的姿态,重回世人心中的江湖。(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