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海河奔涌。天津古文化街的青砖黛瓦间,8月9日,一场名为“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的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此启幕。青年们手持VR眼镜聆听相声,用AR技术复原漕运盛景,将“泥人张”彩塑变身盲盒——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渤海之滨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这座因河而兴、向海而盛的城市,此刻正以鲜活的市井烟火,向世界诠释中华文明的深层密码。
(一)
天津样本:一座城的“和合”基因。
天津的独特,在于它自身就是一部“和合”的教科书。地理与历史的双重塑造,赋予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
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水码头”;近代开埠的历史际遇,又让它成为中西文明对话的“前沿客厅”。漫步津门,五大道的小洋楼与古文化街的牌坊相映成趣,相声茶馆的“包袱”与滨海新区的科创标语隔空呼应。
最生动的“和合”图景,藏在市井烟火中。天津人吃着煎饼果子配咖啡,听着相声戴上VR眼镜——这种“混搭”非但不显突兀,反而生发出独特的文化张力。杨柳青年画变身潮流玩具,大沽炮台遗址旁崛起生态公园,历史与当下在此自然交融。
天津的探索尤为珍贵,它既未因循守旧地将文化“标本化”,也未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而是以“河海交汇”的智慧,让古老文脉在创新中延续。
(二)
青春力量:传统的当代表达。
此次活动的主角是青年,他们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青年已成为河海文化的“活态传承者”。在抖音、B站等平台,“天津话教学”“相声冷知识”“海河夜游Vlog”成为热门标签。
青年创作者用“津韵+方言梗”“历史科普+沉浸式打卡”的方式,让“倍儿哏儿”等方言俗语突破地域限制,将静态的“文化范本”转化为鲜活的“日常表达”。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文化转译”的创新实践。将杨柳青年画《莲年有馀》图案融入潮牌服饰;用“泥人张”的Q版造型开发盲盒手办;把解放桥的机械结构转化为潮玩模型——这些充满巧思的创意让沉睡的文化符号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青年们正在重构文化叙事,传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铅字,而是可触摸、可互动、可再创作的生活符号。
这种“青春派”传承是一场全国性的文化觉醒。从故宫文创的“出圈”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的火爆,都证明传统文化从不缺“知音”,缺的是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方式。
(三)
和合之道:文明对话的中国方案。
站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何以中国·和合共生”提供着文明对话的中国智慧。天津的实践映照着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息的奥秘。从长安古道的胡汉交融,到泉州港的万商云集,中华文明始终以“和合”为底色。
这种精神在当代实践中获得新生,“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乡村振兴中的非遗活化,《只此青绿》的舞动山水,“数字敦煌”的永久保存——今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
活动的“天下一家”篇章中,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在华留学生、在津外国友人分享着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这些生动的交流场景表明,“和合共生”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面向未来的文明态度。
海河智慧启示世界,真正的文化自信,既不是故步自封的排外,也不是全盘西化的迷失,而是在开放包容中守住根脉,在交流互鉴中创新发展。
站在古文化街的戏楼前,一段京韵大鼓与电子乐的跨界混搭正悠扬响起。这声音穿越时空——海河漕运的号子、五大道的钟声、滨海新区的汽笛在其中交织共鸣。
“何以中国”的答案不在故纸堆里,而在市井烟火与青春创意的碰撞中;不在复刻过去的怀旧中,而在面向未来的创造里。
渤海潮涌,不舍昼夜。当河海文化遇见青春力量,当古老智慧拥抱数字时代,一个“和合共生”的中国故事,正随着海河浪花奔涌向更广阔的世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