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沉睡的“房屋维修资金”需要加速唤醒

2025年08月11日15:27

来源:大河网

8月1日,长沙一位21岁的女孩,被高空坠物砸中,不幸离世。而这块夺命坠落物,警方初步判断,是从一栋高层住宅的外墙脱落下来的。事故的最终结论警方还在论证之中,但记者发现,该小区物业去年就发现了疑似事发的楼栋存在渗水等风险,已经申报了专项维修资金,可是一整年过去了,实质性的维修,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实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申请为何如此低效?“维修难”如何解决?成为大家的一个关注点。

尽管夺走女孩生命的坠物来源还在论证,但高层住宅的外墙皮脱落,无疑是威胁行人和居民“头顶安全”的严重隐患,这也早已成为广大居民的共识。

多起墙体脱落事件的背后,是我国城镇住宅逐步进入“老龄化”的现实。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城镇中房龄超过30年的房屋已接近两成。这意味着,近20%的城镇房屋,进入了设计使用年限的中后期。加紧维修保障安全,成为所有老旧小区的共性问题。

房屋公共部分的维修,必然要涉及一笔资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这笔公共资金,其实是居民在买房时就已缴纳。按理说,属于居民自己的钱,维修房屋时应当便捷。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申请到真正使用,往往需要数月乃至一两年的时间。如果住宅维修资金真的使用便捷,那么,一些悲剧或可避免,比如长沙这位女孩。

按规定,物业申请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需要2/3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且超半数的业主同意。迈过业主表决这道坎,才能进入审批流程,经过物业公司、街道办、房管局等多个机构的逐级审批完成。最后,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取合适的建筑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延迟,都可能导致年久失修的房屋陷入冗长的等待中。然而,面对房屋“老龄化”的逼近,面对高空坠物的安全威胁,我们等得起吗?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早在2008年施行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就已经为危及房屋安全的情况开辟了“绿色通道”。一些地方在制定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时,也明确了外墙面严重脱落、防水严重损坏和电梯故障等都属于紧急情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足够“紧急”,也缺少明确的认定标准。

住宅专项资金的漫长审批流程,导致一些老旧小区不得不放弃使用。这就导致了一种近乎矛盾的景观:一方面,众多老旧小区迫切需要维修资金;另一方面,账户中却闲置着数目可观的维修资金。以北京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突破1000亿元,余额则超过了840亿元。

城镇房屋“老龄化”,危及老百姓的安全。2024年,290多个地级市开展了城市体检,其中就包括了“房屋”。然而,体检之后,那些“不健康”的房屋该如何维修?又涉及了住宅专项资金的使用问题。

电梯维修、墙体脱落、房顶漏水等问题,均关乎公共安全,实为民众关切之要事,亟需特事特办,刻不容缓,务必立即着手解决。因此,我们亟需降低资金使用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提升申请效率,迅速激活“沉睡”的住宅维修专项资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齐超)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