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0岁昆明男子与同伴穿越梅里雪山大环线时失联超半月。8月8日晚,参与救援的资深驴友大野向记者反馈,他8月初受失联者刘某涌妻子求助参与救援,8月7日撤离,暂未发现失联者踪迹。记者当晚致电德钦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称不清楚情况;德钦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则回应,公安、消防等部门已介入,正全力开展搜寻工作。
梅里雪山事件的搜救仍在继续,救援工作牵动着大众的心。值得注意的是,该男子作为“资深”驴友,在徒步圈小有名气。这不禁让人唏嘘,所谓的“资深”驴友,又为何身陷险境?回顾过往,非法穿越自然保护区、挑战高难度户外路线的事故屡见不鲜,今年年初起,从鳌太线的救援困局到可可西里的违规穿越风波,再到此次梅里雪山事件,“资深”驴友的再涉险绝非偶然,我们必须重申且强调:敬畏自然,从来都是必选项。
“再涉险”的任性,是对生命责任的逃避,更是对救援代价的无视。今年2月,18岁小伙穿越鳌太线失联多日,救援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展开救援,不仅面临着被野生动物袭击的危险,而且救援队员多人冻伤、摔伤,最终产生了8万余元的救援费用。在生死面前,每一次冒险都不该是任性的赌注。“资深”驴友本应凭借丰富经验,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可现实中,他们却常因过度自信,忽视基本安全保障。这次梅里雪山失联事件中,该驴友此次未携带卫星电话,让自己在失联后无法向外界求救。这种任性的行为,将自己推向深渊,更让救援人员以身涉险。每一次救援行动,都是救援者以生命守护生命。
“再涉险”的放纵,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社会关切的践踏。梅里雪山搜救已调动公安、消防等官方力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这些公共资源属于全体社会成员,本应用于保障大众福祉,却因少数“资深”驴友的放纵行为被不合理占用,使得其他急需公共资源救助的人可能得不到及时帮助,这种行为会破坏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无独有偶,3月下旬,25人非法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被警方查获,其中三分之二人员出现高反,大量公共资源被迫从生态保护转向救援。社会公平的天平在此类事件中不断倾斜,正如鳌太线8万救援费引发的网友一片“叫好”声所揭示的,公众早已不满全社会为少数人的放纵买单的现状,这种践踏公平的行为恐怕也不是社会所能接受的。
“再涉险”的反复,是对规则权威的无视,更是对敬畏自然的缺失。鳌太线早已被明确列为禁止穿越的区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严禁非法闯入;梅里雪山也多次发布提醒和警示。然而,部分“资深”驴友却依仗自身经验,屡次挑战规则的权威。他们相信自己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却忽略了自然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虽然徒步梅里雪山大环线的难度高,但并非不可涉足,前提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驴友们的反复涉险,恰恰反映出他们内心对自然缺乏应有的敬畏,没有意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要知道,人类探索自然的意义,在于更深切地理解其规律与伟力,从而生出由衷的尊重与敬畏,而非将其视为可随意挑战、征服甚至藐视的对象。
从过往非法穿越的案例,到此次梅里雪山驴友失联半个月令人揪心的事件,多起“资深”驴友的涉险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户外探险活动的管理和规范,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同时,广大驴友也应反思,在追求探险刺激的同时,要时刻将敬畏自然放在首位,严格遵守规则,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对社会负责。(黑龙江大学 崔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