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西峡妈妈”救助骑行少年:温情中藏着博爱

2025年08月11日16:59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一位陕西西安的小伙同父母赶往西峡县重阳镇,向一位当地的农村妇女表达真挚的感谢。这位名叫吴一鸣的小伙独自骑行去上海,途经南阳西峡,不慎摔伤,向附近的农户求助。一名54岁的农村妇女李建春,载着他跑了十里路求医,又执意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香的一顿饭。”吴一鸣说。

一位是54岁的农村妇女,一个是18岁的骑行少年,当两人在西峡县重阳镇意外相遇,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温情邂逅。不仅成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子情缘”,更揭开了山区群众淳朴善良和厚德博爱的盖子,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社会的温度与善意。

当吴一鸣在烈日下摔伤,向素不相识的李建春求助时,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将他扶进屋里。从村卫生所到镇医院,十里路程的奔波,一顿简单却充满爱心的午餐,一句“孩子刚上大学,能报销一点吗”的关切询问,这些细节不仅彰显着一位普通农妇的善良与温暖,更展现出一个母亲的博爱和共情,在她的意识里,眼前这个受伤少年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都是需要关爱的孩子。这是博爱的体现,也是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辉。博爱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意味着无私付出,意味着厚德包容。李建春的博爱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吴一鸣前行的路,也点亮了我们对人性美好的信仰。

在这个充满防备与疏离的社会中,这种与生俱来的善良显得尤为珍贵。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已经不是李建春第一次帮助他人,她帮助走失女童回家的经历,她对“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的朴素信念,以及她对“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我还会帮忙”的坚定态度,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近乎本能的淳朴和善良。这种善良不需要理由,不计较回报,只是出于“将心比心”的人之常情。在这个被算法和流量主宰的时代,这段温情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折射出的是人性最本真的光辉。李建春用行动告诉我们:善良从未远去,它只是需要被发现、被传递。

而吴一鸣的感恩之举同样令人动容。伤势未愈便带着父母专程赶回西峡致谢,认李建春为“干妈”,承诺寒假带陕西特产再来看望,这些行为展现了一个年轻人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更难得的是,他通过短视频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让这份善意得以扩散。正如他所说:“旅途的意义不在终点,而在于途中的相遇。”这句话道出了人际交往的真谛——生命中最珍贵的往往是不期而遇的温暖。

这场跨越年龄、地域的温情故事之所以能引发全网热议,正是因为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扶不扶”“帮不帮”成为社会难题的今天,李建春毫不犹豫伸出援手的举动,吴一鸣知恩图报的真诚,都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正能量的强大生命力。“西峡妈妈”与骑行少年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最美的模样。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构筑了我们这个社会最坚实的道德基石。

骑行少年成了农妇的“干儿子”,为这段温情故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个温暖的结局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相遇,往往始于一次不经意的善意,而终于一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剑飞)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