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涌,从不眷恋旧河道;时代浪潮,永远垂青弄潮儿。当中原大地与澎湃的人工智能新浪潮相遇,河南省此番出台的《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恰似在时代风口精准落子,既是对中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部署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中原大地以“数智突围”重塑竞争优势的战略决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智能就是谋未来。看家底,河南有底气在AI赛道上跑出加速度。1亿多人口,本身就是一座数据金矿;万亿级的工业体量,藏着数不清的应用场景;从粮食生产到装备制造,从交通枢纽到文化旅游,这些独特的“河南场景”,恰恰是人工智能技术最好的试验场和练兵场。就像当年蒸汽机需要矿山铁路来施展拳脚,今天的AI大模型,同样需要这样丰富的实体经济土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但资源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胜势,就像铁矿不会自己变成钢轨。这次政策亮出“算力券”“投补联动”等创新工具,正是要用制度创新的化学反应,激活资源禀赋的“沉睡价值”。当年“十八罗汉”在车库创立硅谷传奇,今天中原沃土上,也该长出属于自己的AI新物种。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滴灌产业痛点。这次出台的措施,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全链条思维”。搞AI研发,算力贵?就用“算力券”给企业减负担;大模型想落地,数据散?补助高质量语料库开发;融资难? 设立30亿元专项基金。技术要转化,中试是关键,就对中试基地给支持。从上游的算力数据,到中游的模型研发,再到下游的场景应用,一环扣一环,形成了政策闭环。这种精准滴灌,比撒胡椒面式的扶持管用得多。更可贵的是,政策设计深谙“雨林生态”之道——既培育“参天大树”般的领军企业,也呵护“灌木丛”里的初创团队;既给发动机(核心技术攻关)加燃油,也给车轮子(应用场景)铺轨道。这种全生命周期呵护,正是新兴产业拔节生长的最好营养剂。
真正的竞争力,永远藏在“人工”二字里。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机协同”,河南的突破点或许不在算法尖端,而在应用纵深。有人说,AI时代拼的是速度,比的是耐力。河南的优势,正在于既有闯劲又有韧劲。想想看,从古代的司南、浑天仪,到今天的超算中心、智能装备,这片土地从不缺创新的火花。当沿海地区在攻克大模型时,我们不妨把智慧农业中的“数字麦田”、装备制造里的“智能质检”、物流枢纽内的“无人分拣”做成标杆场景。就像瑞士钟表匠能把齿轮做到极致,河南完全可以在产业AI化上打造“单项冠军”。政策中行业赋能中心“标杆项目支持”等举措,正是要锻造这种把钢筋拧成麻花的硬功夫。
发展AI,既要真金白银,更要生态沃土。30亿元的产业基金,是给创新者的“耐心资本”;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补助,是给实干家的“强心剂”;而人才政策的倾斜,则是给追梦人的“邀请函”。这些举措凑到一起,就像搭建了一个热带雨林——有高大乔木(领军企业),有灌木草丛(中小企业),有阳光雨露(政策资金),更有四通八达的养分通道(协同平台)。这样的生态,才能让创新基因持续复制、不断迭代。
新赛道的发令枪已响,关键要跑出“加速度”。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地方把AI产业搞成了“数字地产”,园区挂牌子易,培育生态难。河南要避免这种误区,需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既要有“抢风口”的紧迫感,更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就像培育一棵树,政策阳光要充足,但也不能天天拔苗助长。那些“最高500万补助”的数字背后,是对市场规律的敬畏——政府当好园丁,企业才能长成森林。
浪潮奔涌,奋楫者先。河南在AI赛道上的布局,不只是为了抢占一个产业风口,更是为了重塑发展新优势、锻造核心竞争力。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当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当“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具活力的河南,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不仅是数字河南的新图景,更是中原大地在新时代书写的又一篇精彩答卷。(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