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对上级精神不刻意搞开会传达不过夜”,这一规定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了整治形式主义的警钟。政策执行的本质在于实效而非速度,唯有跳出“唯快不破”的思维惯性方能让政策真正扎根基层、惠及民生。只有少问“会议什么时候开的”,多问“群众得了多少利”;少查“台账做得多详细”,多查“问题解决了多少”,才能倒逼干部从“速度焦虑”转向“实效追求”。
现实中对上级精神刻意搞开会传达不过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单位为实现“传达不过夜”,直接原文转发文件;有的干部迫于“传达不过夜”的时间要求,只好照本宣科念稿子,对政策内涵不求甚解;更有甚者将“连夜开会”“即时反馈”作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用会议纪要、签到表代替工作落实。这种“唯速度论”的背后,折射出对“落实”二字的曲解。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落地,而非机械传达,正如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对上级精神刻意搞开会传达不过夜的现象危害极大。为应付“传达不过夜”的要求,基层干部往往被迫陷入“连夜开会—即时反馈—补填台账”的怪圈,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表演式落实”上,真正用于调研、研判、解决问题的时间被严重挤占。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通报显示:在中央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部署开展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工作后,2025年绥化市公安局仍以“战况统计”为名,面向基层公安机关变相开展考核。为完成考核任务,基层公安机关需要报送工作台账、会议照片、宣传稿件、手机截图等大量佐证材料,负担较重。更严重的是,当“连夜传达”的热闹与“问题依旧”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政策公信力便在群众的失望中悄然流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政策落实若只重速度不重质量,最终只会让“好经”念歪。
任何时候,政策执行的节奏都该因时因势而异,对于紧急而重要的上级精神不能过夜传达的就得抓紧传达,确保落实到位。对于时间要求没那么紧急的文件,则不必刻意搞开会传达不过夜。邓小平同志曾以“黑猫白猫论”生动阐释实效导向的重要性:“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这启示我们,紧急事务需分秒必争,如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国家防总决定于2025年8月10日14时针对四川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而复杂政策则需“慢中求准”,如焦裕禄在兰考治理“三害”时,用475天走遍120多个村庄,通过“贴膏药”“扎针”等因地制宜的方法根治风沙,正是“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的生动实践。这种“分层分类”的智慧,远比“连夜传达”的形式主义更有价值。
当前,基层治理正站在从“粗放式传达”向“精细化落实”转型的关键节点。这要求我们既要传承“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实干精神,也要汲取“庖丁解牛”的精准智慧。脱贫攻坚实践中,7.7亿农村人口脱贫的奇迹靠的不是“连夜传达”的速度,而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的实效机制。正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的,政策执行要“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既要杜绝“连夜传达”的形式主义,也要赋予基层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唯有如此,才能让政策真正成为“及时雨”,而非“一阵风”。
从“连夜传达”的形式主义到“一抓到底”的务实作风,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政绩观的重塑。正如古人所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当我们少一些“马上回复”的浮躁,多一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少一些“痕迹管理”的套路,多一些“解剖麻雀”的钻研,方能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让群众在“慢工出细活”的实效中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