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是工作最简捷直观、高度概括的量化。有效的数据可以反映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然而,频繁重复的报表,既困住了基层干部,也捆住了发展的步伐,更有要得急、催得紧的“表格风暴”让基层干部只能凭经验报数据,导致填报数据失真。正如有的基层干部抱怨:“一天到晚都在和数据‘死磕’,真正为群众服务的时间却被挤占得所剩无几。”
数据为何变“数”缚?实则是典型的懒政思维在作祟。上级部门本该自己掌握了解的数字,却习惯于“办公室指挥”,不愿下沉调研,而是通过频繁索要报表来“掌握情况”;有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孤岛”,本应该通过数据共享掌握的数字,却因为流程、途径不畅,频繁要求基层上报;再加之考核机制错位,部分上级部门过于依赖数据指标,且部分数据要求脱离实际,使得数据失去了真实性和可靠性,既难以反映基层的真实情况,更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助长了形式主义歪风,其危害不容小觑。
让干部从“数”缚中解脱,需标本兼治。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统一审核各部门数据需求,砍掉重复、无效的报表,建立数据审核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基层干部为了错误的数据而反复修改、补报。确保“非必要不填报”。其次,优化考核机制,树立“不唯数据”的工作理念,常态化开展调研、摸排、走访,把“实地看到的”和“报表看到的”综合起来、“老方法”和“新技术”结合起来,用事实与数据互相印证,对一些违反常识、社会舆论质疑的数据重点,开展实地督查核实,查看工作成果,倾听群众声音,以真实的工作情况作为考核依据,让基层干部从“表格竞赛”中解脱出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海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