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博士的“山海经济学”,知识从未因选择而褪色

2025年08月12日15:10

来源:大河网

青岛崂山的海岸线上,杨顺成的13间房民宿迎来两周岁生日。这位复旦大学高材生、中国科学院博士,终于等到了父亲迟来的认可——两年前那句“二十多年的书白读了”的喟叹,曾将他推上热搜。如今400万年营收的数据,为这场“值与不值”的争论写下世俗注脚,但他的“山海经济学”,价值远非数字能衡量,更像一束光,刺破了我们对成功与知识价值的固有想象。

杨父的喟叹,实则是无数中国家庭的价值回响。长久以来,教育被视为神圣投资,其“回报”被默认为光鲜职业、可观薪俸与体面地位。当中国科学院博士的光环褪去,高薪职位被抛却,选择扎根山海经营民宿时,在父亲乃至许多人眼中,寒窗苦读积累的“知识资本”仿佛瞬间“贬值”。这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成功学范本对人生路径的单一规划——名校、高学历似乎就该通向既定的“塔尖”。当个体选择溢出预设轨道,惊愕与不解便如潮涌来,一如当年“北大毕业生去杀猪”引发的集体错愕。

然而,杨顺成的“山海经济学”,正是对这种刻板预期的生动辩驳。他将博士期间淬炼的严谨思维、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系统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韧性,悉数倾注于山海之间。海水水质的精准监控,游客体验的精细化管理,经营模式的持续优化,民宿设计与生态的和谐共生……每一处细节,都回响着实验室的专业回音与科学精神。这绝非知识的“浪费”,而是将象牙塔学识置于更鲜活的实践场域淬炼转化。他丈量海水咸度,更度量人生浓度;核算营收账目,亦计算生命价值的多元公式。当知识应用模型在山海间建立,光芒便穿透了狭隘实用主义的迷雾。

杨顺成的选择最终超越成败评判,赢得父亲理解,核心在于选择背后的清醒自觉与价值自洽。他的道路不是对学问的轻率抛却,而是将多年所学内化为人生视野、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知识不再是装点门楣的文凭,而是内心笃定的基石与应对现实的工具。他并非“逃离”学术,而是将学术素养转化为世俗眼中“向下”选择中精神的“向上”攀登——指向生命的丰盈、命运的掌控权,以及对热爱与责任的践行。

“博士开民宿年营收400万”的热搜,如同“北大屠夫”的翻版,每次类似事件的热议都是多棱镜,映照出集体价值焦虑与对生命可能性的重新审视。它迫使我们追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生产线”输送标准化“零件”,还是赋予个体面对复杂世界的思维方法、探索勇气,以及在多元路径中实现价值自洽的能力?当越来越多人敢于在旷野走出自己的路,社会评价标尺是否也应从单一成功刻度,转向对价值实现多样性的包容?

崂山夜色中亮起的民宿灯光,映照的不仅是400万营收,更是个体将知识内化为生存智慧、在自选土壤中扎根生长的启示录。它诉说着:人生价值之锚,终需抛向内心确认的海域。所谓“书白读”本就是伪命题——真正的知识从不因选择方向而褪色,只会在实践土壤中生长出意外繁花。父亲点头认可的那一刻,认可的或许不仅是“成功”,更是儿子找到人生坐标,用行动证明知识赋予的是选择自由与创造价值的底气,而非枷锁。这,才是“山海经济学”最深沉的底蕴。(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光志)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