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材料政绩”是“政疾”,是现实版掩耳盗铃

2025年08月12日15:10

来源:大河网

近日,平乐县材料抄袭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其背后暴露的“材料出政绩”不良倾向,实为形式主义沉疴的又一症候。案头笔墨遮蔽了田间地头的实干足迹,此种“以文载道”的异化现象,必须高度警惕,坚决纠治。

“材料出政绩”就是政绩不符合材料描述,没有政绩被说成有政绩,一分政绩被说成十分政绩,是一种包装出来的“假政绩”。上级如果仅仅从“材料”来判断政绩优劣,就可能造成“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汗水流得多”不如“材料花功夫”等乱象。“材料出政绩”导致造假者得利、务实者吃亏,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使务虚之风盛行,政治形式主义泛滥。

“材料出政绩”之所以产生并盛行,绝非偶然。表面上看是执行工作任务的下级和基层用材料充当“政绩”,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然而,虚假的“材料出政绩”之所以有市场,从根子上讲,还与上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政绩观歪曲、领导方式和方法简单粗糙有关。

“材料政绩”非政绩,而是“政疾”,是现实版的掩耳盗铃。通过材料PS手段为政绩“注水”、掺假,成为“典型”、变身为“先进”,那也只不过是“假典型”“假先进”, 除了在上级面前脸面“好看”、面子“有光”,博取廉价的掌声、获得短暂的名誉,满足一时的虚荣外,对于实际工作毫无意义。其背后还是“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原来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新宇说,对政府部门而言,重视工作材料并无不可,撰写并形成材料的过程,也是总结思考的过程。但是,材料应该是客观全面的,以帮助我们总结成绩和经验、正视问题和不足。如果不重实效实干重包装,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搞“材料出政绩”,那么就是给材料披上了形式主义的外衣。

汇报材料龙飞凤舞,工作足迹缺泥少土,看似忙忙碌碌,其实都是在做“表”面文章。说得再完美,不干都是空的。说得写得再漂亮,终究只是“面子工程”,只是停留在纸上。落笔不等于落地。留下笔迹,不如留下足迹。其实,最大的政绩是群众的口碑,这才是工作的“里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文君)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