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订了当地酒店,后因行程变更无法按时入住,订单不能取消,又不想白白损失上千元。”近日,来自北京的陈先生本计划前往海南三亚旅游,但未能成行,为了降低经济损失,他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挂出转让信息,“没想到的是,第一个联系我的不是想要入住酒店的游客,而是声称可以帮我退款的人”。
天下之事,无奇不有。想不到退款也有人帮忙代劳,这种服务看似救命稻草,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这个打着“维权”旗号的黑色产业链,在二手交易平台野蛮生长,不仅折射出当前消费环境中退款难题的普遍性,更暴露出相关监管的缺位。
代退,就是帮助别人退款。当消费者支付了一定预付款却无法如约消费且无法顺利退款时,“职业代退”便乘虚而入,以高额手续费为诱饵,承诺代为退款。这种服务看似便捷,实则暗藏风险。一方面,消费者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退款需要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和账号等隐秘信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代退人员,无疑存在着很大风险,一旦信息被用于不法行为,必将给消费者本人带来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代退过程中,消费者往往需支付高额手续费,甚至可能遭遇退款未果、资金被骗的双重损失。因此,代退只不过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欺诈手段,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让消费者陷入更深的困境。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此类黑色产业链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个人信息买卖、金融诈骗等衍生犯罪从严惩处。同时,完善退款机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只有正规的退款渠道畅通了,高效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职业代退”的生存土壤。
平台也应该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审查和监管,建立关键词过滤机制,对“代退”类服务实施严格审核,建立异常交易监测系统。同时,加强消费提醒,强化对消费者的普法宣传,让消费者了解正规维权渠道,警惕“代退”陷阱。
职业代退的泛滥暴露了消费维权机制的不足,但绝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借口。消费者必须牢记:维权必须合法,通过官方渠道协商或向消协投诉才是正途。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彻底铲除这条寄生在消费纠纷上的黑色产业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