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在命运裂缝中播种光,自强与助残共融新生

2025年08月13日11:14

来源:大河网

当我们谈论生命的力量,总会想起那些在命运的裂缝中倔强生长的种子。8月11日,河南省召开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省委书记刘宁的批示里有一句话格外动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是对残疾人朋友的礼赞,更是对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与高度的深刻诠释。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自强者最动人的姿态。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但真正的胜天,不是无视命运的残酷,而是在命运的夹缝中依然能活出自己的高度。这次受表彰的自强模范中,有人失去光明,却用指尖“阅读”世界,让盲文书籍点亮更多黑暗中的眼睛;有人无法站立,却用双手编织梦想,让电商直播间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有人听力不好,却用舞蹈跳出生命的节拍,让无声的世界绽放绚丽的色彩。他们不是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而是在风雨中练就了“千磨万击还坚劲”品格的强者。“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自强模范用行动证明,残疾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新书写生命篇章的开始。他们身上闪耀的,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是新时代奋斗者最好的证明。

社会以爱相拥,让暖流汇聚成河,这是助残者最深情的担当。助残共融,体现了文明的温度。扶残助残,不是施舍,而是文明社会的本分。古人讲“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正是社会为残疾人铺就的温暖之路。这次会议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表述,而是对“平等”二字的郑重承诺。从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疾人出行更方便,到残疾人特殊保护走进法治生活,再到就业创业平台助力残疾人自食其力,河南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城乡的助残网络。我们欣喜地看到,智能助行设备让瘫痪者重新站立,手语翻译App打破沟通壁垒,无障碍公交车驶进社区街巷。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无数助残工作者的默默奉献,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是助残力量的汇聚。当一个社会愿意为残障人士拆除物理的障碍、打破心理的隔阂,这个社会就完成了一次文明的进阶。

自强与助残,从来不是独奏,而是大家的和声。命运共同体,需要每个人的“在场”。 残疾人事业不是小众的慈善,而是全社会的责任。表彰大会上,自强模范与助残先进并肩而立,他们的笑容同样灿烂。这让人想起黄河与洛水的交汇,两股力量奔涌向前,共同滋养出中原大地的文明沃土。省委副书记张巍讲话时说“激励自强自立,助力成长成才”,正是点明了这种辩证关系:自强是内生动力,助残是外在助力,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自强者的奋斗故事,激励着更多残疾人勇敢追梦,也让社会看到了残疾人的潜力与价值,让更多人参与到助残行动中来;而良好的助残环境,又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自强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让自强者更有信心,让助残者更有动力,最后形成了“共融新生”的好局面。

表彰大会的掌声会散去,但留下的思考应当长久:我们该如何让这束光更亮、这条路更宽? 会议提出的“强化科技赋能”给出了答案。当AI手语翻译、智能假肢、无障碍智能家居走进寻常百姓家,技术正在为残疾人打开更广阔的世界。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的革新。正如省委书记刘宁所强调的“积极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真正的无障碍,不仅是盲道的铺设、坡道的修建,更是心底的平等与尊重。当我们不再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残疾人,不再用可怜、不容易等标签定义他们,而是看到他们作为劳动者、创造者、奋斗者的价值,这个社会才算真正实现了文明的跨越。

黄河九曲,终向大海;生命多艰,终将绽放。这次表彰大会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中原大地扶残助残的热情,更照亮了“残健共融”的美好未来。让我们记住那些在命运裂缝中播种光的人,也让我们成为播种光的人——用自强者的坚韧激励人生,用助残者的温情温暖社会。这,就是自强与助残共融新生的深层意义——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尊严与价值,更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一个社会的文明刻度。无数生命正在用行动证明:命运的裂缝,恰恰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而当自强与助残相遇,必将绽放出超越想象的生命之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