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裤脚长了只能将就着穿,雨伞坏了就扔,想修都找不到地方。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太方便了。”市民顾银芳站在裁缝摊前,不到十分钟,过长的裤脚就被师傅缝得平平整整。日前,在舟山新城“新小匠”便民服务集市上,40多个“小修小补”便民摊位一字排开。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一辈人在过去经济不发达年代,面对极为拮据的生活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曾记得,孩提时代,笔者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里经常能看见修钟表、改衣服、补鞋子、钉鞋掌、修拉链、修雨伞、修自行车、配钥匙等等这样的“小修小补”摊点。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小修小补”摊点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城市里已难觅其踪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分析“小修小补”难以见到的原因,主要在于有的城市认为摆摊设点有碍市容市貌,不被允许;有的从业者因利润微薄,经营成本无力支撑,难以为继……事实上,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小修小补”的东西并非没有。比如配钥匙、修拉链、改衣服等,如果这些“小修小补”摊点不见了踪影,这对市民的生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商务部等12部门曾在2021年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应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自行车、修拉链、钉鞋掌、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需要。
此次,舟山把13个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固定的“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点,让裁缝、修锁匠等定时“坐班”,既解决了这些小摊档无固定经营场所问题,又为市民解决了“小麻烦”。此举无疑值得点赞,也值得借鉴和推广。
当然,给“小修小补”留下城市空间,还需多方发力。一方面,亟需政府的“扶持”。相关部门不妨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办法,为他们留出合理的经营位置,划分合理的经营区域,并通过规范化管理,将其纳入统一管理的“正规军”,从而更好地便民惠民。另一方面,亟需社区的“助力”。社区不妨发挥“网格”功能,通过网格化服务打造市民身边的“生活小管家”,通过全新的设计理念,将百姓离不开的“小修小补”纳入网格化服务范围,这样不仅能给修补业留下足够的“栖息空间”,还能鼓励相关技艺的传承发展。
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税务部门应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不妨通过减税,甚至免税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老艺人重拾旧业。
城市生活,既需要有品质的城市环境,也需要接地气的生活服务。政府“扶持”,社区“助力”,再辅以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就一定能让“小修小补”行业重新焕发新活力,从而既让我们的普通大众充盈便捷的生活,又让我们的城市充满人间烟火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