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机器藏羚羊成功“入群”,开启中国生态保护新范式

2025年08月13日16:05

来源:大河网

近日,在海拔4800米以上可可西里无人区深处的卓乃湖,一只依托云深处科技绝影X30机器狗制作的“机器藏羚羊”慢慢潜入藏羚羊群,与它们一起移动迁徙。这也意味着,“机器藏羚羊”突破了人类观测野生动物的常规距离限制,将为藏羚羊行为研究提供更精准可靠的影像和数据,将有力赋能守护可可西里这片“人类禁区”。

“机器藏羚羊”首次实现野生动物零距离观测,这场看似简单的“潜伏行动”,实则标志着中国生态保护从“人力防守”到“智能共融”的范式革命。当机器羊成功潜入可可西里藏羚羊群,叩开生命禁区的大门,这场跨越物种界限的“种群接纳”,不仅创造了全球野生动物零干扰观测的新范式,更折射出中国科技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众所周知,传统野生动物观测面临两难困境:近距离干扰动物习性,远距离难以获取精准数据。而搭载AI视觉识别与5G超低时延传输系统的“机器藏羚羊”,成功将观测距离从千米级压缩至“并肩同行”的零距离。其仿生外形由苏州团队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刻真实皮毛纹理,运动算法则模拟藏羚羊步态特征,使这个“科技特工”成功欺骗了天性警觉的藏羚羊,获得种群接纳的“生物护照”。这种将观测距离从百米级缩短至“触手可及”的“无感化”研究模式,相较传统人力追踪观测减少80%的动物应激反应,为破解藏羚羊迁徙产仔等百年谜题打开新窗口。

在含氧量不足平原40%的可可西里,机器藏羚羊的成功“入群”,标志着保护手段从“防御型”向“融入型”升级,观测手段由“人工型”和“科技型”转变。“机器藏羚羊”跨越沼泽、冰河等复杂地形的自适应能力,解决了高原科考“最后一公里”难题;毫秒级回传的4K影像与生物体征数据,构建起全球首个藏羚羊自然行为数据库;替代人类进入生命禁区,降低80%的巡护人员高原病风险。这种技术伦理的进化,彰显出中国科技“向善而行”的价值取向,为全球极端环境科考提供了中国样板。

从30年前盗猎猖獗致藏羚羊濒临灭绝,到如今种群恢复至30万只,可可西里的蜕变是中国生态治理的微观镜像。机器藏羚羊以“科技特工”身份获得种群接纳,开创了“具身智能+生态保护”的新赛道,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贡献中国智慧;科技不仅修复生态创伤,而且重塑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体系和关系伦理;企业研发、科研机构、保护区形成的“创新三角”,验证了新型举国体制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巨大优越性。

当机器藏羚羊的金属骨骼披上高原生灵的外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感器与算法的胜利,更是文明进阶中对万物生灵的谦卑与尊重。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中国硬核科技协助保护工作,为可可西里提供“科技动能”。这种“科技赋能”背后,是中国用最前沿的技术守护最原始的野性,这正是现代文明对古代“天人合一”最生动的诠释。

“解开藏羚羊迁徙之谜的钥匙,正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上闪光。”藏羚羊种群30倍增长的奇迹,恰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缩影。这一成功案例启示我们:真正的科技实力,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以何等精妙的姿态融入自然。机器藏羚羊的成功“入群”,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真切践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