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让历史记忆照亮复兴征程

2025年08月15日11:34

来源:大河网

1945年8月15日,正义的胜利响彻云霄,民族的血性刻入骨髓。

“日本投降矣!”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五个超大号铅字如惊雷般传遍神州。重庆、延安、上海……无数城市瞬间成为欢腾的海洋:素不相识的人们在街头相拥而泣,锣鼓与呐喊交织成胜利的交响,火把连成的火龙照亮了曾经被战火撕裂的黑夜。

这一刻,中国人民用十四年的浴血奋战,在人类正义史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一)

八十年前的今日,东京的电波传来裕仁天皇宣读《终战诏书》的声音。这份刻意回避“投降”二字的诏书,却掩藏不住一个铁的事实:日本军国主义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铁拳下彻底崩溃了。

胜利的狂喜背后,是3500万军民用生命换来的惨痛代价。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整整十四年间,930余座城市被侵占,半个中国被铁蹄践踏。南京城三十万冤魂的悲鸣,日军731部队活体实验的罪恶,百人斩竞赛的野蛮——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至暗时刻,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这场胜利绝非偶然。当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当百团大战的烽火燃遍华北,当台儿庄的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悲壮气概。这份胜利,是母亲送儿上战场时的含泪嘱托,是战士血染疆场时的最后呐喊,是亿万民众“誓死不做亡国奴”的震天怒吼。

(二)

抗战的硝烟虽已消散,但历史深处凝聚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今年8月,北京抗战纪念馆内,左权、吉鸿昌等英雄形象通过AI技术重现人间。浙江的“AI助英烈回家”行动中,84岁的吴永才老人终于“见到”了26岁牺牲的叔叔吴复夏。

科技让历史可触可感,艺术则让记忆直抵人心。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如利剑刺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衡阳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80幅剪纸重现抗战烽火,纤薄的红纸承载起厚重的民族记忆。

在卢沟桥畔,郑然女士接过了祖父坚守73年的义务讲解棒。四川宜宾赵一曼纪念馆里,学生们排演的《穿越时空的对话》情景剧,让年轻的心与英雄的灵魂共振。当教育融入生活,抗战精神便在日常生活中扎根生长,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抽枝散叶。

(三)

八十年后的今天,历史的回声仍面临杂音干扰。就在投降纪念日前夕,日本外相岩屋毅公然宣称南千岛群岛系“被俄罗斯非法占领”,企图否认《雅尔塔协定》确立的战后秩序。首相石破茂一面提出“重新审视战争缘由”,一面纵容右翼势力在靖国神社为战犯招魂。

日本教科书正悄然改写历史。南京大屠杀被模糊为“南京事件”,遇难人数被标注为“尚无定论”。这种精心设计的“选择性记忆”,将侵略美化为“解放亚洲”,将战败伪装为“终战”,侵蚀着和平的根基。

令人深思的是,日本国内仍存清醒之声。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东京研讨会上直言:“真正的爱国心在于勇于承认历史错误。”学者木村知义更一针见血:“日本是被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抵抗打败的。”这些良知之声,如暗夜中的星光,照亮了历史的正道。

(四)

抗战胜利不仅光复了破碎山河,更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这场胜利让中国重返世界大国舞台,洗刷了百年屈辱,开启了古老文明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从贵州深山“中国天眼”探秘宇宙,到西北大漠“绿电蓝海”点亮万家,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擎轰鸣——抗战精神已熔铸为当代中国人攻坚克难的基因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它不仅体现在科学家攻坚“卡脖子”技术的执着中,更融入了扶贫干部扎根山乡的坚守里,闪烁在边防战士风雪巡边的脚印间。

抗战老兵郝龙清在浙江档案展上抚今追昔:“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历史的真谛——唯有守护记忆的星火,才能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

八十载光阴流转,当年卢沟桥畔的枪声已化作纪念馆中的历史回响。今天,当AI技术让抗战烈士“重返”人间与后人对话,当青年学子用剪纸重现烽火岁月,抗战精神正跨越时空,在民族血脉中奔涌不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