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消费新场景出圈,读懂河南的“新”与“赢”

2025年08月15日11:44

来源:大河网

河南又强势“出圈”了。这次不是因为“豫剧”“烩面”,而是因为消费新场景——洛邑古城的汉服穿越、云台山岸上村的“花式服务”、胖东来商超的“顶流”体验,齐齐登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榜单,彰显出河南在消费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强劲实力。三个地方,三种模式,却共享一个内核:它们不仅卖商品,更卖体验;不仅做买卖,更做文化;不仅满足需求,更创造需求。河南的“新”,新在哪?河南的“赢”,赢在何处?

新在“场景”,赢在“体验”。消费升级的大潮里,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买得到”,而是要“买得爽”。洛邑古城深谙此道——汉服不是商品,而是“穿越”的钥匙;拍照不是服务,而是“记忆”的载体。游客穿的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一段盛唐风华;拍的不仅是一张照片,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云台山岸上村更绝,把一条街变成“不夜城”,民宿、餐饮、文创“打包”成一场沉浸式夜游,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让消费的链条长起来。胖东来则把超市做成了“景点”,网友调侃:“别人家超市比价格,胖东来比的是‘宠粉’。”从“性价比”到“心价比”,河南这三个案例,赢就赢在——它们卖的从来不是货,而是情绪价值。

新在“融合”,赢在“破界”。文旅与商业的边界,在河南被彻底打破。洛邑古城是景区,却更像“大型汉服主题乐园”;岸上村是民宿集群,却成了“微度假目的地”;胖东来是超市,却活成了“服务业的教科书”。这种“不按套路出牌”,恰恰击中了当代消费的命门——消费者要的不是分类清晰的“格子间”,而是浑然一体的“生活场”。河南的聪明之处,在于把文化、旅游、商业“炖”成一锅老汤:用汉服粘住年轻人,用夜经济点燃烟火气,用极致服务制造口碑裂变。当别人还在纠结“文旅怎么引流”,河南已经玩起了“消费即内容,场景即流量”的新游戏。

新在“人心”,赢在“共情”。消费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胖东来的出圈,靠的是一句“顾客不是上帝,是家人”;洛邑古城的火爆,源于让普通人“穿上龙袍当一回主角”;岸上村的成功,则在于把山村夜生活变成“朋友圈的社交货币”。这些案例背后,是一条铁律:谁能抓住消费者的“情感刚需”,谁就能赢得市场。正如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所言,现代消费早已超越“物”的层面,进入“心”的战场。河南的这三张牌,打的正是“归属感”“仪式感”“幸福感”——用宋人的话讲,这叫“得人心者得市井”。

河南的实践告诉我们:消费新场景的竞赛,从来不是硬件的堆砌,而是软实力的较量。当一些地方还在用“大投资+大广告”砸流量时,河南已经用“小细节+大情怀”攒口碑;当某些城市沉迷于“网红打卡”的一锤子买卖时,河南正深耕“长红生态”的复利效应。从“伸手要政策”到“动手创场景”,从“跟着潮流跑”到“领着趋势走”,这片中原大地正在改写消费升级的剧本——不是所有创新都需要高科技,但所有成功都必须懂人心。

消费的终极战场,不在货架,而在人心。河南的“新”,是洞察人心的敏锐;河南的“赢”,是满足人心的诚意。当消费从交易变成交往,从买卖变成故事,这片土地上的新场景,或许正在回答一个更大的命题:怎样的发展,才能让百姓既有物质的丰盈,又有精神的熨帖?答案,就藏在那汉服飘飘的灯火里,藏在岸上村的烟火气中,藏在胖东来员工递上的一把伞、一封信里。这些消费新场景的出圈,也为河南乃至全国的消费市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