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有一群被时光遗忘的老年人。他们因阿尔茨海默病或认知障碍的侵袭,在记忆的迷宫中徘徊,时常忘记回家的路。他们的每一次走失,都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家人的心。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的走失困境,是社会高度关注也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不会说谎,《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存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超1600万。相关资料也显示,我国每年走失的老年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约有1370名老年人走失。时间每流逝一秒,交通事故、磕碰风险、突发疾病的概率就增多一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帮助走失老年人铺就一条顺畅的回家路,显得迫在眉睫。正因此,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在线》栏目联动公安机关策划“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并陆续在武汉、郑州、青岛等城市落地。“回家的钥匙”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照亮越来越多易走失老年人的回家之路。
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是一道现实课题。问题在于,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朝九晚五的工作压力面前,子女与父母的相互守望并非易事,更不用说为老年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另一方面,老年人需要锻炼散心,如果长期待在家里则易怒、多疑、焦虑,其伤害涉及身体、精神、神经各方面。一面是老年人自由出行的权利,一面又是子女想照顾父母却没时间,两难困境,如何破解?在这个意义上,用“回家的钥匙”打开老年人走失的“锁点”,可谓正当其时。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放超过6000把钥匙,用爱与科技指引老年人回家的平安之路,“一人出门、全家焦虑”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阿尔茨海默病能够带走老年人的记忆,却带不走家人的爱和社会的善意。事实上,置身“互联网+”时代,解决老年人走失问题的方式和资源空前丰富,前提是我们要重视、利用起来。“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的意义,与其说是对“老有所依”的温暖践行,不如说是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旨在唤起公众对认知障碍群体的长期关注。对于职能部门来讲,积极整合资源,构建长效支持网络,步伐需要再快一些;对社会来讲,网格员、养老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等,力量需要再充实一些;对家庭来讲,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多一些陪伴,多一点关爱,莫让岁月成遗憾。共同努力,我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解决好老年人走失的困境,让老年生活拥有更温暖、更幸福的“打开方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阿尔茨海默病人数持续增加,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命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对因阿尔茨海默病走失老年人的关注和照护,考验治理的精度,也映照社会的温度。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建立更完善的老年认知障碍群体照护保障机制,整合科技、医疗、社区等资源,帮助走失老年人铺平回家之路,才能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安享幸福晚年。这不仅仅是帮老年人,更是帮未来的我们自己。(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