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7岁的书画大师范曾失联,女儿范晓蕙公开声明称父亲被小50岁的妻子徐萌带走,住所被封,库房珍品遭搬运,员工被威胁噤声。这场看似家庭纠纷的闹剧,实则是资本对文化的野蛮围猎,是艺术黄昏里一出现代版“狸猫换太子”的荒诞剧。
艺术家的晚年本该如秋日长河,宁静深邃,却因一场年龄悬殊的婚姻沦为名利场的筹码。范曾一生捐赠作品价值60亿,被誉为“中国十大慈善家”,却在耄耋之年被卷入财产与情感的漩涡。徐萌的“搬运”行为若属实,无异于对文化财富的劫掠——关监控、恐吓员工、分批运走珍藏,这套操作与盗墓贼的“蚂蚁搬家”何异?更讽刺的是,这场围猎竟以“爱情”为遮羞布。当年86岁的范曾发文称徐萌助其“身心康复”,如今看来,究竟是“艺林佳话”还是“请君入瓮”?
艺术大师的悲剧从来不只是个人悲剧。从齐白石晚年被抄家,到张大千为避战乱变卖藏品,历史总在重复一个规律:当文化遭遇资本与权力的合谋,艺术家往往沦为待宰羔羊。范曾的遭遇撕开了艺术圈的脓疮:那些打着“关爱”旗号的后来者,有多少是真心守护文化,又有多少是盯着保险柜里的真迹?当毕加索的女管家偷画、季羡林的藏书流失等事件屡见不鲜时,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何大师身边总埋伏着“文化鬣狗”?
法律在此刻显得苍白而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虽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却难防范“合法配偶”的财产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能追讨出土青铜器,却管不了私人收藏的暗箱操作。范曾女儿只能靠微博发声的困境,暴露出文化资产保护的制度盲区——书画古董在流转中既非纯粹财产,亦非普通遗产,它们承载的文化基因该由谁守护?建议建立“艺术家晚年监护特别程序”,由文化部门、亲属、律师组成三方监督机制,对高龄艺术家的重大财产处置实行备案审查。
这场风波更照见社会的集体迷失。我们热衷讨论“老少恋”的香艳,却忽略了对文化尊严的践踏;媒体追逐“书画被搬空”的猎奇,却少有人追问:那些被运走的《戴高乐像》《雄风》,是否正流向地下拍卖市场?当网友调侃“老头恋爱脑”时,可曾想过一个民族若连自己的文化瑰宝都守不住,与自断经脉何异?
梵高曾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它如何触动灵魂,而非标价上的数字。”范曾的失联是一面照妖镜,映出资本对文化的贪婪、制度对弱者的冷漠、公众对严肃议题的轻佻。或许某天,当徐萌们捧着字画亮相拍卖行时,我们会想起那个被“爱情”绑架的夏天,而那时再多的追悔,也拼不回破碎的文化尊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