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如果历史会说话,一定有山河为证

2025年08月19日10:31

来源:大河网

面对时间,记忆会褪色吗?历史会消失吗?

当岁月流逝,谁来为那些不屈的灵魂作证?

山河,会给出答案。

8月15日,一个值得铭刻的日子。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纪录片《山河为证》正式全国公映。

这部影片由华夏电影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得到了多家权威单位的支持。正如中宣部电影局的评价,该片“主题鲜明、史料翔实、脉络清晰”。

如果历史会说话,那一定是山河的回响。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个最沉默、最雄辩的讲述者——山河。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在日记中写道:“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

 文字是不容易感知的,但土地是有氛围的。创作团队循着周保中的记忆,走进了密林深处的抗联营地遗址,这里早被日寇破坏,却依然能在1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发现60余枚锈迹斑斑的弹壳。当这些弹壳静静地躺在镜头前,无声的铁证胜过千言万语。

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与深入的史料挖掘,《山河为证》让镜头对准了这片承载了血与火的土地。据悉,创作团队为了追寻最真实的历史触感,不仅查阅了丰富的文献档案与珍贵的影像资料,更踏遍了从白山黑水到南国密林的昔日战场。

于是,长城、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这些我们熟悉的地名跃然眼前。镜头之下,它们就是历史的“第一现场”,是刻在大地上的民族史诗。“青山处处埋忠骨”,原来不是遥远的诗句,而是我们随时可以触摸的、有重量的现实。

为何要用“山河为证”?

“山河”二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很重。它是家国、是社稷、是文明。从“国破山河在”的悲怆,到“还我河山”的雄壮,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就写在其中。

侵略者践踏土地,不只破坏了地理的山河,更是亵渎了精神的山河。守住山河,就是守住文化的根与民族的魂。

土地的伤痕,是历史最深刻、最无法磨灭的印记。当经历者故去,记忆会模糊,唯有山河默然承载一切。

每一座山,都可能藏着一个英雄的背影;每一条河,都可能流淌着一个民族的悲歌。影片通过“王家川报名参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等感人至深的个案,将宏大的家国命运与普通人的热血抉择紧密相连,深刻诠释了我们为何而战。

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十四年抗战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的故事从1931年开始,开创性地完整展现了14年抗战历程。

为什么是十四年? 

因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更是对所有先驱者的追念。它清晰地指明,九一八事变不只是区域性的“事变”,而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真正起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序幕。

从东北抗联在冰雪中的孤军奋战,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完整的十四年时间线,为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核心论断,提供了最坚实、最无可辩驳的历史依据。它告诉世界:中国的和平与尊严,是用最长的抵抗时间与最惨烈的民族牺牲换来的。

这部影片力图全景展现抗战的历史脉络。既有淞沪会战、忻口战役等正面战场,也有地道战、地雷战等人民战争。既为杨靖宇、赵一曼这样的民族英雄立传,更替亿万普通民众发出呼声。正是全民族的抗战,才共同铸就了“一寸山河一寸血”。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宏大叙事如何触动个体心弦?《山河为证》的答案是回归大地。它让观众直面历史现场,通过土地的今昔、文献的记载与影像的力量,构建起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总导演于鹏说:“城市会变化,大山大河却不会变。山河是沉默的见证者,80年前它们目睹烽火连天,80年后它们守护历史记忆。”

光影有声,山河无言。

读懂了这份来自大地的证词,就读懂了中华民族为何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

让我们一起走进影院,聆听山河的诉说,重温那段用血与火铸就的岁月。

看完电影,当你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你会听见,风中有英雄的呼吸,河里有不屈的呐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程诚)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