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微信已经和我们每个人紧密捆绑了,毫不夸张地说半个小时不点开微信心里都发慌。最近,“微信为什么没有已读功能”又上了热搜。微信官方回复“过去没有,将来也不打算有”。腾讯公关总监张军之前说过一句实在话“微信的存在不是为了给大家增加社交压力”。
微信不像钉钉、飞书以及很多单位政务APP生来就是为了办公提效的平台。微信从本质上是用来连接人、过日子的。家人朋友的关心问候,生活的点滴分享,甚至小区通知、缴费服务都在这儿。当然,现在微信上也免不了很多工作消息。这种复杂而生活化的属性,让人们觉得假如硬塞个“已读”功能,可能背离了服务日常的初衷。
生活并非总是处于即时响应的状态。没有“已读”,我们每个人压力小一点,自由也就多一点。其实,生活哪有那么多必须“秒回”的时刻?微信没有“已读”是给我们留了喘口气的机会。你想想看,正开会开到关键处,手机一闪,是闺蜜发来个搞笑视频。这时候哪有空看?更别说回了。要是显示“已读”,朋友心里难免嘀咕:“看了咋不理我?”其实你就是忙得顾不上。现在这样“未读”着,大家都轻松,知道对方可能只是暂时没空点开,不是故意晾着谁。再比如,周末难得清闲,正陪孩子搭积木或者自己看会儿书,同事突然问个也不是非常着急的工作问题。我想把孩子带完再回复。那么此时的“未读”,就像块“请稍等”牌子,让我们能安心把手头的事做完,再处理也不迟。
说白了,“未读”的自由,就是让我们能在各种信息轰炸里,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回应、用什么状态回应,给了现代人生活中特别珍贵的“留白”,让我们不必时刻在线待命,拥有短暂抽离、调整节奏的小小选择权。
微信里最重要的还是那些真正亲近的人。可关系再好,也架不住“已读”带来的无谓猜疑。“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放在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好朋友兴冲冲和我们分享刚拍的风景大片,我们看到正想夸两句,结果被老板一个电话打断叫走。忙完别的事,可能就忘了立刻回。如果顶着“已读”,朋友等的时候心里可能就不太得劲,“照片都看了,连一句话都没有?”现在这样,他顶多觉得你还没看到,等回头看到了一顿猛夸,情分一点不伤。爸妈发来“天冷加衣”“按时吃饭”的叮嘱,是满满的关心。可能我们当时正心烦,或者一时不知怎么回才显得不敷衍。如果显示“已读”,爸妈说不定就多想了:“孩子是不是觉得我啰唆?”“是不是出啥事了?”保持“未读”,我们就能等心情平复了,再暖暖地回一句“知道啦,感谢老爹老妈!您们也多保重”。亲友间的关心分享,贵在真心实意和些许松弛感。一个“已读”,有时候很容易把简单的“没顾上”变成“态度问题”,平添负担。
微信里人太杂了,关系也复杂。“已读”有时候会带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力,甚至有点变味儿。工作群里,领导发了条通知。要是显示“已读”了,哪怕这事儿跟你关系不大,或者你暂时没啥想法,是不是也感觉“必须得回个‘收到’”?不然显得不积极?这种无形的“回应义务”有时候让我们很崩溃。领导的消息,你可以看情况,觉得需要回或者是做了十足功课想清楚了再回,不用因为“已读”就非得立刻表态。
在微信已成为生活一部分的今天,没有“已读”,让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人、不同事时,自主决定何时、以何种状态投入对话,而不必时时处于“在线待命”的紧绷之中。谁也不“绑架”谁,也不“臆测”谁,每个人都有自主的空间,这样相处起来才更自在、更平等、更舒服。
说到底,微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专门打卡签到的工具。我们不要“已读”勾勾,想的就是给日子留点余地,给交流留点空间。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能自己掌握一点“喘口气”和“接上话”的节奏,真的很珍贵。(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