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玉,千年传承,承载的是诚信,是匠心,是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色。河南镇平,素有“玉乡”美誉,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这里承载着玉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厚重使命。然而,央视曝光的“假和田玉”乱象,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镇平玉器市场的“诚信招牌”。当直播间里“砍价戏”演得热火朝天,当2元一张的假证书堂而皇之地“验真”,我们不禁要问:玉乡之名,岂容假货污名?好在目前4名涉嫌造假者已被控制。
玉品即人品,假货坏的是千年文脉。老祖宗传下的规矩里,玉从来不是冰冷的石头。“君子比德于玉”,讲的是温润如玉的品格;“完璧归赵”,赞的是宁碎不屈的气节。镇平能从“不产玉”到“产玉器”,靠的正是把文化刻进玉雕里的匠心。镇平作为玉雕之乡,本应是玉文化传承的高地,通过精湛技艺和优质产品,让更多人了解玉、爱上玉。但假货的出现,是对玉文化的亵渎,让这份传承蒙羞,阻碍了玉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弘扬与发展。
假和田玉现象,伤害的不只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对镇平玉文化产业根基的侵蚀。造假者毁的不仅是玉,更是一方经济的根基。 镇平不产玉,却靠玉雕产业“无中生有”,将“玉乡”之名打响。40万从业者、500亿年产值,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生计?可如今,刺鼻的化学药剂味,低端料染色充籽料,阿富汗玉摇身变“和田”,假证书扫码“验真”……这些伎俩,骗的是消费者,砸的是市场招牌,伤的是整个产业的筋骨。玉石市场,最怕的不是竞争,而是信任崩塌。
直播带货本是好经,却被歪嘴和尚念歪了。镜头前,主播与摊主“唇枪舌剑”,演得比电视剧还精彩;镜头后,一条手链从几十元炒到几百元,粉丝成了待割的“韭菜”。这种“剧本式销售”,早已背离了直播经济的初衷。平台若只求流量,不顾真伪;监管若只做“事后诸葛亮”,不筑“防火墙”,那么再繁荣的市场,也终将被蛀空。
治乱需用重典,更要治本之策。镇平连夜控制4名造假者、关闭涉事直播间,反应不可谓不快。但整治市场不能只靠一阵风,风暴式执法只能治标,长效机制才能治本。假证书为何能横行?因为鉴定行业鱼龙混杂,虚构的“检测中心”大行其道。市场为何乱象丛生?因为违法成本太低,而暴利诱惑太大。要知道,毁掉一座市场容易,重建一个品牌难。当年浙江温州用了十年才甩掉“假货标签”,镇平决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建立权威鉴定体系,提高造假法律代价,扶持诚信商户,让“良币驱逐劣币”,还市场一片清朗。
守正才能创新,玉乡的未来在真不在假。有人说,现在直播带货火了,造假或许是另有隐忧。可别忘了,新疆和田的采玉人在昆仑山下风餐露宿,镇平的玉雕师傅在灯下精雕细琢,凭什么让几块染色石头、几张假证书抢走市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玉乡来说,这个德就是不欺客、不造假的本分。500亿产值背后,是40万个家庭的生计,是“中国玉雕之乡”的文化自信。
玉之德,在于“君子比德于玉”。古人以玉喻人,讲究的是温润、坚贞、无瑕。镇平的未来,不在造假者的滚筒机里,不在主播的表演剧本中,而在每一位匠人的刻刀下,在每一份货真价实的证书里。诚信经营,守住这份“玉德”,才能让“中国玉雕之乡”的名号,真正熠熠生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