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评论不死,只是换了战场

2025年08月19日11:41

来源:大河网

近年来,从省市党报到都市早(晚)报,评论版面的缩减与取消已成趋势。如,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近日公布变革方案,宣布2029年前,关停《三湘都市报》《大众卫生报》《湖南法治报》纸质版,彻底告别“报纸优先”惯性。而放眼全国,更多纸媒正将评论版面从每天一版缩水至每周两版或一版,有些则把对外公开发表变成内部业务类评论,甚至有的纸媒干脆取消了评论版……能留下来的,只是时评作者的叹息,更是一个个空洞的舆论阵地。那么大家是否思考过,评论版面在纸媒上的不断消失,如同媒体自我拔除了喉舌。

病灶何在?体制枷锁捆住手脚。地方党媒评论版萎缩,首因在于“安全逻辑”压倒公共表达。不少媒体基于“安全逻辑”,对监督性评论自我阉割。大家普遍“担心选题和尺度拿捏不准,怕犯错误、得罪人、出乱子”,遇到敏感话题绕道走。于是,地方纸媒的时评沦为“文摘版”——摘录央媒评论最是安全省事。

作者断代青黄不接。工人日报评论部曾梳理一组数据,时评队伍“凋零”现象触目惊心,35岁以下作者仅占8%,46岁以上达62%;公务员占比58%,企业职员占11%,其他职业声音微弱;女性作者不足10%。更为严重的是,当地方党媒投稿通道收窄,仅存的评论版面被内部评论员垄断,业余作者“上稿难”成为压垮创作热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转型歧路自废武功。面对流量焦虑,一些媒体将评论视为负担,认为评论既不如短视频吸睛,又易引发舆情风险,于是“砍评论”成了数字化转型的捷径,殊不知,这恰是自断经脉。当《三湘都市报》等纸媒走向关停,而新湖南客户端的“青春合伙人”计划却让青年评论员在移动端重生,证明淘汰的从来不是观点本身,而是陈旧的表达方式。

重生之路,把评论打造成报纸的名片。小城声音的倔强生长。在转型浪潮中,一批地方媒体以“观点纸”破局,如浙江《衢州日报》将传统版面升级为“信安时评”,用“热度”“鲜度”“温度”直击本地民生痛点;《嘉兴日报》的“南湖时评”虽步履维艰,却摸索出“不针对具体单位,只批评现象”的策略,对城管取缔擦鞋摊等事件连续推出《路边擦鞋不宜硬性取缔》《设临时摊位是管理思路的转变》等系列评论,推动政策转向人性化。

轻量化表达的逆袭。如广东《南方都市报》“当面说”栏目给出新范式:一部手机、一个麦克风、一个三脚架,青年评论员赵萱和陈邹心怡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输出观点。他们坚持“快、近、真”原则,从“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手表”等事件中剖析基层劳动者权益,单条视频播放量远超文字稿件。当主流声音穿透屏幕,证明“评论的核心永远是观点,而非形式”。

新血再造破圈突围。破解作者断层需系统性输血,如工人日报实施“培苗计划”,用高稿费倾斜和容错机制培养新人;湖南日报推出“青春合伙人”计划,让青年评论员用网感语言解读乡村振兴;重庆、湖南等地建立校媒对接机制,引导学生去除“学院风”,写出接地气的评论。

当一张报纸不再发出自己的声音,它便成了他人的传声筒。湖南日报将关停三份报纸的决断,恰是给一些地方媒体的警示,在变革浪潮中,既要有告别纸媒的决绝,更需重铸观点旗帜的勇气。如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在镜头前的宣言:“这事儿必须做、值得做”——因为评论不死,只是换了战场。唯有重塑“观点纸”的价值,才能重获“新闻纸”的生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