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开好新时代的“民生茶社”

2025年08月19日16:15

来源:大河网

近日,媒体聚焦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设立“民生茶社”,村民在此聊家常、话村务、提建议,干部在此听民意、讲政策、化纠纷,推动政策在品茶中宣讲、民意在品茶中听取、矛盾在品茶中化解、难题在品茶中解决、发展在品茶中谋划。

网络截图

当青瓷盖碗里的茉莉花茶在沸水中舒展,当八仙桌上的家常嗑儿伴着茶香飘散,一种名为“民生茶社”的基层治理创新模式,正在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清雅驿站”。这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叠加,而是将党的群众路线具象化为“一杯茶的温度”的治理智慧——在这里,政策解释化作方言俚语,民意收集始于茶叶沉浮,干群关系在茶汤续水中持续升温。

民生茶社最根本的政治价值,在于重构了党员干部倾听民意的时空维度。传统调研走访受制于时间碎片化和场景正式感,群众往往言不由衷。而茶社特有的“慢节奏”社交属性,天然消解了权力距离——党员干部褪去“官腔”端起茶盏的那一刻,便完成了从“听汇报”到“聊家常”的角色转换。浙江某镇组织委员在茶社记录民情时发现,群众对养老政策的不解往往隐藏在“茶叶太贵”的抱怨里,对村务公开的意见常夹杂在“今年收成”的闲谈中。这种非结构化信息的捕捉,恰是办公室座谈永远无法抵达的真相层面。

更深层的治理创新,在于茶社构建了政策执行的“柔性调试空间”。当乡村振兴规划被拆解成“村口要不要装路灯”的具体争议,当垃圾分类条例转化为“茶叶渣该扔哪个桶”的生活讨论,宏观政策在茶香中完成了在地化翻译。重庆某社区书记每周三的“书记茶座”,已成为政策微调的预警机制——某项惠民措施推行前,总要先在茶桌上经历大爷大妈的“灵魂拷问”。这种政策制定者与承受者的前置对话,本质上是对形式主义的制度性预防。

尤为可贵的是,民生茶社正在培育新型政治文化生态。北京某街道的“党员茶博士”项目要求干部必须掌握“三套茶语”:用大碗茶读懂农民工的担忧,以工夫茶理解企业主的困境,借奶茶杯洞察青年群体的诉求。这种细分化的沟通能力,远比会议室里的PPT演示更能检验干部的共情能力。当某区委组织部将“茶社坐班时长”纳入干部考核时,衡量的不只是时间投入,更是能否从“张家长李家短”中提炼出社会治理的“九阳真经”。

茶道中有“一期一会”的哲学,民生茶社则演绎着“一茶一策”的治理艺术。从福建“吃茶话事”制度到四川“坝坝茶调解”,这些带着地域茶香的创新实践,本质上都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当代诠释。当党员干部真正把办公室移到茶桌前,把政策文件泡进茶汤里,所谓的“最后一公里”自然消融在举杯共饮的默契中。毕竟,没有什么干群隔阂是一壶热茶化不开的——如果有,那就再续一杯。(曹斌)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