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道路减速靠“硬墩子”?安全治理呼唤科学方案

2025年08月19日16:16

来源:大河网

近日,河北葛渔城镇通天津六道口交界处的道路上赫然立起的五座粗壮水泥墩,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来往车辆在墩子间穿梭,宛如艰难行进于“梅花桩阵”,司机们无不捏一把冷汗。这样的“减速带”,非但未能带来预期中的安全和对道路的保护,反而将公共道路变成了一个危机四伏的“考场”。

这些突兀的水泥堡垒,其危害显而易见。在光线不足的夜晚、雨雾弥漫的恶劣天气下,或是司机稍有分神的瞬间,它们便会从减速设施蜕变为制造碰撞的“隐形杀手”。其设计思路的根源,折射出一种管理上的惰性与思维的僵化——似乎道路安全难题,只需搬来几座水泥墩“一挡了之”,便万事大吉。这种思维,将复杂的交通安全问题,简化为一场冰冷的物理拦截游戏,本质上是用生硬的水泥推卸了精细管理的责任,用“硬碰硬”的蛮力掩盖了科学决策的缺席。

道路安全的核心要义,在于以科学为基石,以人性为关怀。真正有效的减速设施,应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以巧妙的方式引导驾驶行为,而非依靠突兀的障碍物制造恐慌,将道路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雷区”。放眼国内外,诸多城市早已用智慧与温情为道路安全注入了更优解。在杭州的部分路段,智能斑马线已投入试点。当行人踏上感应区,地面灯光即时闪烁,配合醒目的警示标识,车辆在数十米外便能自然、顺畅地减速礼让。英国的一些社区则引入了“互动式”减速装置,当车辆以安全速度通过时,装置显示鼓励性的绿色笑脸;一旦超速,则立刻转为警示的红色。这些成功实践的背后,是管理者对道路作为动态公共空间的深刻理解——安全与通行效率本应和谐共生,而非非此即彼的对立选项。

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理念到行动进行系统性重塑。首要之举是摒弃经验主义或“拍脑袋”决策,将科学评估作为精准施策的基石。对存在超速风险的路段,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勘察与数据采集(如车速分布、周边环境、人车流量等关键指标),运用专业工具进行量化风险评估,精准定位问题根源,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避免“一刀切”的盲目。在此基础上,技术赋能是实现柔性引导的关键路径。应大力推广和应用成本可控、效果显著的科技设施,逐步取代笨重的水泥障碍物。广泛铺设高辨识度的震动标线(减速带),在关键点位设置雷达测速即时反馈屏,在夜间或低能见度路段应用智能发光警示系统——这些“会说话”的道路设施,能以更友好、更易被驾驶者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安全行为。

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往往在细微之处最能彰显。当我们决心移走道路上那些笨拙的“梅花桩”,代之以更科学、更具人文关怀的交通管理方案时,其意义远不止于消除一个具体的物理风险。这更是在拆解一种陈旧、僵化、脱离群众的治理逻辑,是在铺设一条通往更高水平治理能力的道路。

道路安全,归根结底无法依赖“硬碰硬”的物理对抗取胜。它深植于对科学规律的虔诚遵循,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敬畏。唯有让每一次安全的通行,都源于内心的自觉认同与环境的善意引导,才能让道路真正承载起科学理性与人文温度的交融,才能筑牢城市治理最可靠、最持久的基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