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的“蹭饭”视频火了。他每到饭点便提着小碗走进村里孤寡老人的家门,带着鸡蛋鸭蛋当作“饭票”,只求一碗清汤面。饭桌上,他倾听老人诉说烦恼,记下对村子的建议,网友亲切称他“蹭饭书记”。
“蹭饭书记”火了,跟风模仿的也多了。这当中,既有主播;也有驻村书记、村干部。他们有的带着摄影人员走家串户,摆拍“自带碗筷”的虚假场景,碗里的饭菜尚未动筷便忙着切换角度拍摄;有的精心编写剧本,让“蹭饭”过程一波三折,很有看点;有的把村民的淳朴当道具,把老乡的善良当流量密码……“蹭饭”一旦沦为“模仿秀”,不仅打扰了群众 生活,更让“蹭饭”这个充满温情的举动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
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的“蹭饭”视频为何会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当地群众、网友从他一次次“蹭饭”过程,感受到他服务群众的真情。董桂林走进一户又一户村民家“蹭饭”,其目的不是“饭”,而是走访、慰问、陪伴群众,是新时期的基层干部,自觉放下架子,以普通村民身份,通过“蹭饭”方式,和村民同坐一张小饭桌交心谈心,自然而然感知村民的喜怒哀乐、所思所盼。干部有真情,群众有真心,村民自然也愿意把他当“自家人”,敞开心扉和他聊家常、说困难、提建议。
一些驻村书记、村干部急功近利,不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思考,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到做好群众工作的“钥匙”;而是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依样画葫芦地去“蹭饭”。即使这些干部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流量,但因为缺少为民服务的真心、真情,缺少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他们不但难以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实在话、牢骚话,而且最终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道路千万条,实效第一条。干部要走进群众,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不一定非要去“蹭饭”,只有你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群众当亲人,把村里事当自家事,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纾民困,你没有“蹭饭”,你也同样能得到群众的认可,让群众竖起大拇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