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一碗面”事件的反转,像一面棱镜照出当下舆论场的病灶。从群情激愤谴责“薅羊毛”,到真相曝光后舆论反噬,短短几天的风向骤变,暴露出部分媒体在新闻生产中“评论跑在调查前面”的畸形生态。当“立场”取代“事实”成为评论的出发点,当“情绪”压倒“理性”主导舆论走向,新闻媒体正在透支公众赋予的信任。
这种现象的核心,是“调查缺位”与“评论越位”的恶性循环。一些媒体不再将“逼近真相”视为天职,而是热衷于捕捉具有话题性的片段信息,迅速贴上道德标签、点燃公众情绪。就像“七人一碗面”事件中,仅凭店家剪辑的视频就仓促定论,用“免费续面经不起算计”之类的评论给当事人定性;武大男生被造谣猥亵时,部分评论未等警方调查结果便渲染“女性安全危机”。这些评论看似站在“正义”或“道德”的高地,实则是放弃了新闻最基本的“核实”原则,沦为情绪的传声筒。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坐办公室写评论”正在替代“到现场找真相”。一位资深媒体人感慨地说,现在鲜见有人去做现场报道,我们的新闻往往无法接近现场,更遑论接近事实和真相。
当调查记者的身影在新闻生产中逐渐模糊,当“键盘敲击”取代“铁脚板采访”,媒体掌握的“事实”便可能沦为碎片化的信息拼接。就像那位资深媒体人所言,放弃现场,放弃追问,如同失去了感知真相的触角,只能在二手信息中拼凑“事实”,再用预设的立场包装成评论。这种“闭门造车”式的评论,看似逻辑自洽,实则早已偏离新闻的本质——没有扎实的调查做地基,再华丽的评论都是空中楼阁。
更危险的是,这种“情绪先行”的评论正在制造“舆论暴力流水线”。媒体的评论具有引导公众认知的作用,一旦被片面信息裹挟,很容易形成“多数人正义”。面馆事件中,无论是最初对顾客的网暴,还是反转后对店家的攻击,背后都有情绪化评论的推波助澜;被造谣的武大男生,即便法律上最终洗清冤屈,但他和整个家庭已遭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当评论成为宣泄情绪的工具,媒体便从“社会瞭望塔”堕落为“舆论搅拌机”,不仅伤害个体,更撕裂社会共识。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评论的价值在于理性。“一碗面”事件的反转提醒我们,比评论更重要的是等待真相的耐心,比立场更珍贵的是逼近事实的执着。媒体不该争当“情绪领袖”,而应做好“真相守门人”——让调查跑在评论前面,让事实成为立场的前提,让理性战胜情绪。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评论翻车”的尴尬,才能让每一篇评论都经得起时间和真相的检验,真正守护好媒体的公信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