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找回文化灯塔的初心,从新华书店“变形记”说起……

2025年08月20日15:41

来源:大河网

据报道,曾经红底白字招牌下整齐码放图书的新华书店,正在上演一场静默的“变形记”。当实体书店市场份额跌破两成,这些承载几代人记忆的文化地标,正试图通过“千店千面”的主题化改造重拾市场话语权。但这场转型究竟是在锻造文化新生态,还是陷入流量狂欢的陷阱?

图片来源:栈桥书店

走进改造后的新华书店,扑面而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气息。青岛栈桥书店飘散着海风咸湿的味道,延安红色书店里革命文献泛着岁月光泽,新疆雪都书城将生态文旅融入书香。这些门店像被施了魔法般褪去统一制服,换上地域文化的霓裳羽衣。北京为宝书局更绝,把中轴线文化做成打卡印章,让游客在盖戳集章中完成文化消费。表面看这是精准对接读者需求的妙招,实则暗合了商业地产“场景即流量”的运营逻辑——当图书沦为场景道具,文化空间便成了精心设计的消费剧场。

主题化改造确实让部分门店尝到了甜头。上海“江南书局”剥离总部统配,自主挑选“琴棋书画”类图书,客流量立增五成;湖北外文书店借力动漫IP,使漫画品类码洋飙升360%。这些亮眼数据背后藏着商业密码:通过切割细分市场,把泛化的读者群体转化为精准的消费部落。但值得警惕的是,某些门店为制造网红效应,将书店装扮成拍照背景板,把签售会办成流量秀场。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恰似给文化巨人穿上超短裙——看似时髦夺目,实则暴露了精神矮化。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商业逻辑与文化使命的撕扯。湖南乐之书店把《毛泽东选集》和湘绣并置售卖,杭州解放路店辟出“哈利·波特魔法市集”,这种混搭看似创意十足,实则折射出经营者的焦虑:既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又要追赶消费主义浪潮。当文创产品销售额反超图书主业,当读书会变成脱口秀现场,新华书店是否正在变成穿着文化马甲的商业综合体?就像把故宫文物摆在夜市地摊上叫卖,表面的热闹遮不住内核的迷失。

破解困局需要回归文化经营的本质。真正的主题化不应止于墙面装饰和图书分类,而要构建“图书+”的生态系统。河南新华的“策展型书店”每月更换主题,用关联商品编织文化场景;四川熊猫书店凭借独家资源成为文旅入口,证明垂直深耕的价值。建议新华书店建立“文化顾问团”,邀请作家、学者参与门店定位,把主题改造升华为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运营层面,可借鉴诚品书店的“24小时文化客厅”模式,让阅读空间真正成为精神栖息地。

站在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的十字路口,新华书店的转型犹如在瓷器店里捉大象。既要保持国有文化企业的担当,又要拥抱市场经济的浪潮。那些成功的改造案例告诉我们:文化地标的生命力不在于装修多华丽,而在于能否成为读者心灵的灯塔;书店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图书堆砌的数量,而是思想碰撞的火花。当某天人们不再为书店打卡拍照,而是静静坐在角落与先贤对话时,新华书店的改造才算真正成功——因为那时,它已找回作为文化灯塔的初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