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要不得,可有些干部仍把“材料过关”奉为圭臬。面对群众反映的噪声扰民、道路坑洼等实际问题,不聚焦解决难题,只盯着“整改档案”做表面文章,用形式主义应付工作,让“改”的实效让位于“材料”的好看,实质是对群众诉求的漠视、对职责使命的背离,长此以往,只会坏了干事的风气。
整改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而非制造“过关”的假象。真正的整改应当从“纸面”落到“地面”,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用实际成效说话。相关部门需建立问题跟踪机制,杜绝“材料验收即终结”的惰性思维,同时强化监督问责,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整改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工作、服务民生的利器,而非掩盖问题的“裱糊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硕)